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人不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把价值感建立在自己身上;不容易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感染,也不轻易被别人的激情所煽动;对事物和人有自己的判断,不从众;当被赋予选择权时,不惊慌失措,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为什么选择……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为自己。  相似文献   

2.
郝俊芳 《班主任》2011,(10):27-28
内尔·诺丁斯认为,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们要教孩子懂得善待他人,告诉他们: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如果他(她)没有伤害和妨碍到你,请你尊重他们的存在,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初中的青少年,其自我同一性容易受到冲击,很多在童年期已经形成的自我认知,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挑战。此阶段的青少年尤其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希望自己被认同、被理解,又渴望独立、与众不同。个人能力与自我期待的整合、需要认同又渴望特别的内在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身心体验常常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表达。很多青少年开始对家庭赋予自己的意义产生怀疑,出现各种不恰当、不适应的言语或行为表现。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4.
自“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被提倡后,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佳木斯市妇联开展了“五心教育进家庭”活动,并称之为“五教子”。《五教子四字经》便是他们的宣传资料。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现刊登此文,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7.
宋保平 《现代教学》2012,(12):72-74
芬兰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性格与能力上的可取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之时,芬兰却选择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他们不鼓励、不强调孩子从小就与他人竞争,也没有耸人听闻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口号,而是去启发、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他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认同协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有八个主要认同领域:文化、民族、性别、个人、角色,面子、关系和符合互动。跨文化认同协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自己与他人在这八个认同领域的精确信息,井赢得被理解、被尊重和被支持的满足感,文化认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论文从文化认同协商的意识形态、宗教、思维形式等新视角重新关注并审视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辞。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让中职生学会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必须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去珍惜他人。所以,要想建和谐社会必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先自己和谐。因此,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面对中职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淡漠、无视、无知,作为德育老师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看到他们因为无知才无畏,因为狭隘才偏见,因为自卑才自傲、因为浅薄才喧哗。面对这样一群年轻气傲,无知胆大,自欺欺人的在害己害人的挥霍生命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师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才对得起自己和他人。这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生本来可选择的不多,由不得我们憎暑嫌寒,身处一境是优是劣都常常由不得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是这样可遇难求。前年,我和几位同事有幸被评为一个小县城的名师,后来被评为省特级教师。领导安排我们巡回演说,介绍自己的事业成长历程,慎重起见要求试讲。我试讲结束,一位领导瞪大眼睛,带着责备的语气质问:“你是宣传自己还是宣传别人?”我胆怯地说:“宣传自己呀,但他们都是我教育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相似文献   

12.
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体必然要与世界及他人建立认同关系,遵循社会文化秩序并寻求身份认同,以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为例,当遭遇身份认同的危机时,虽然也被迫反抗和自救,但他们的反抗本身带着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色彩,都以封建道德文化的标准为标准,缺乏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本文探寻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传安 《江苏教育》2022,(95):57-59
儿童在学校以群体为单位学习和生活,班级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儿童对集体的认同与个体认知、他人的评价导向和班级文化氛围有关,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是指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反过来,即他人又如何来理解自我和他人.教师的身份认同在频繁的教育改革中发生了动摇甚至颠覆性的变化,改革的到来使教师对自己原本熟悉的专业场景失去了熟悉感和控制感,打破了自我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通过改革中的重构身份认同方能恢复.我们姑且将教师的自我重构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人最难处理的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便很有可能消磨掉自己原本的个人特质。只有悦纳自己,不被外界的标签所束缚,能和虽不完美但很可贵的自己和平相处,才有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当孩童跟玩具娃娃玩耍时.他们是在排演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当他们玩积木时,是在教自己空间几何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等到稍大,他们将通过荡秋千学习钟摆原理.通过跷跷板学习杠杆原理。娃娃、积木、荡秋千与跷跷板,是教育理论家所称的“过渡对象”(Transitional Obiect)(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的外语学习。回顾一下我们自己小学和中学的日子,会发现下面几种熟悉的类型的学生:有些学生急于回答教师的问题;有些学生对考试很紧张;有些学生能容忍自己看书时有噪音;有些学生喜欢问一些不切题的或是粗鲁的问题;有些学生快速地完成他们的任务;有些学生喜欢安静地坐在后面,既不打扰他人,也不希望被他人打扰。  相似文献   

18.
李燕 《考试周刊》2013,(12):186-187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儿童的任务。近些年,早期教育大力提倡为幼儿的明天做准备,提出幼儿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具有合作、宽容、承受挫折、有爱心等健康品质。然而,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像温室中的花朵,被家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久而久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好的事物都应该给自己的不良品质。他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爱,而不知道将爱奉献给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呵护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因此,成人在教会幼儿享受爱的同时,应教会幼儿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使幼儿知道爱是双向的,只有付出了爱才能得到爱,从而使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9.
萨特写《密室》的用意不是要描绘人际关系恶化的场景,也不是要探讨人际间相互防范的策略,而是要阐释其自由理论,他指出了人的存在中来自自我及他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即我的自由被他人禁锢和他人的自由被我禁锢、我被我自已对自己的定见所禁锢、我认同他人地我的成见并与他人一起禁锢我自己,《密室》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学生进入中学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特点。这时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入手,使他们学会认同他人,认同自我,从而赏识他人,赏识自我,在认同和赏识中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