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问题,了解其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采用"师生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师生关系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学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因素,采用"同伴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同伴关系总体水平与本地学生并无显著差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与父亲学历层次、家庭经济状况、跟父母关系、跟老师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先是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问题,大量的"民工子弟学校"是否属于"非法办学"?如何整治?后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神经,隔代抚养,缺乏管束,安全隐忧,等等,留守儿童所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使得中国社会不得不需要认真地来思考和面对应该如何解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会出现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学逐步成为现实。问题是,随之而来的各种升学和考试环节又使得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遭遇一道道瓶颈。如有的地方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只能报考中职学校,不能报考普通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MHI-60)对393名流动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并与481名本地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49.9%,以情绪不平衡均分最高;(2)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得分均高于常住学生;(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男生的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与心理不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4)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初三年级学生的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由此可见,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应加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话题,自两会起一直热度不减。两会期间,教育部负责人透露,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如何考高中,读完高中后如何参加高考的方案正在研究。这一消息使众多流动人口深受鼓舞,但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担忧。"治大国,如烹小鲜",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200名初中流动人口子女为被试,采用量表对其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在成就动机、父母期望和家庭帮助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没有因年级的升高而趋向更好的适应性。依据研究结果,人格特质与社会背景资源两个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11.
随着异地入学制度的完善,虽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基本得到实现,但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随迁子女的心理现状仍需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存在自信心缺失、情绪情感脆弱、学习动机不当、人际交往不畅等问题,可从制度环境、家庭环境、心理环境建设三方面入手,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导致了大量流动人口的产生,他们的随迁子女面临诸多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得拉萨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的基本信息,发现拉萨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然存在入学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学校的义务教育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改善流入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否有助于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针对11个地区中8-11年级随迁子女的抽样研究表明: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其教育期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及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个体学业成绩对其教育期望各维度的正向影响;从中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家庭社会资本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正向影响,能够削弱学校阶层隔离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负向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能够削弱社会歧视知觉各维度的负向影响。因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其教育期望存在着“正义补偿”“以考促学”及“城乡融合”等作用机制。如果这些随迁子女得到了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支持,有幸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或许在阶层再生产逻辑之侧并行着社会流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对深圳市小学四年级、六年级5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称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并与该市1200名四年级、六年级本地户籍的学生(下称深户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女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男生;深户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随迁子女,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好于深户学生;没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有留守经历学生;与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与其他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等)一起生活的学生;家庭经济地位越高、父亲学历越高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好.为了提升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政策,搭建随迁子女发展平台;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学习困难;接纳与关注全体学生,帮助随迁子女走出自卑,提升自尊心.  相似文献   

18.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和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考察了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及不同限制类型对随迁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探讨了其与随迁子女群体内部教育公平的联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及影响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对随迁子女家庭各类教育负担率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显著抑制了随迁子女的扩展性教育支出,而对教育总支出及基础性教育支出均无显著影响;第二,随着异地中考政策的限制程度不断提高,政策限制对随迁子女扩展性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则越显著;第三,政策限制对扩展性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在女孩、非独生子女、低认知能力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等“相对弱势”群体中更为显著;第四,政策限制在长期内降低了家庭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在短期内则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子女的学业重视程度,进而减少对子女的扩展性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