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歌与二人台伴随我的成长、成熟直至成功。可以这样说,是民歌二人台成就了我的今天,也是民歌与二人台使我渐渐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而我又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艺术处理,重新演绎民歌与二人台经典。  相似文献   

2.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地区的地方戏种,"光棍汉与外来妹"是描写农村爱情生活的现代二人台剧目。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农村买卖婚姻的陋习,赞美自由婚姻的新风尚,点出了二人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人台”艺术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地方剧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目前观众大量流失,“二人台”剧团生存窘迫,“二人台”艺术发展举步维艰。要使“二人台”艺术能够很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就笔者认为,首先,充分认识“二人台”艺术的价值;其次,要有保护与发展“二人台”艺术的举措,即:一、政府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中为“二人台”艺术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支持,为“二人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快“二人台”艺术传承人的专业化培养;三、加强“二人台”艺术剧本的创作;四、充分利用媒介,扩大受众面;五、组织打造有影响的演出品牌团队.  相似文献   

4.
二人台作为一种传统型的戏曲曲种,最初是起源于其他地区,在内蒙古地区逐渐成长发展壮大,并自此以后在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继承发展下来[1]。二人台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财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二人台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内蒙古作为二人台发展成熟的地区,对二人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二人台曲种,要想更好的了解内蒙古二人台的特色,就要深入地了解它特殊的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5.
冯子存是开一代笛风的宗师,冯派的风格是以山西二人台竹笛为根基的.关于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研究这一论题,文章首先概述了冯派、山西二人台、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展沿革.其次,从三个层次阐明了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关系、风格、技巧.最后,本文通过对冯派继承者的分析,研究了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二人台是在山西河曲叙事民歌(山曲儿)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小剧种。它以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醉人的泥土芳香,深受晋、冀、陕、蒙乃至全国或外国人的喜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宝之一。本文就二人台乐器的改革和二人台乐队的编配谈谈自己的设想,请各位有志于二人台音乐事业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7.
二人台音乐是二人台的灵魂所在。针对二人台器乐发展及演奏艺术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举例分析二人台器乐的演奏特色;最后总结了二人台器乐演奏的艺术感染力,目的在于促使二人台器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二人台”,起始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沿革历史。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二人台”依据当地人民的生活斗争、文化流渊、道德风尚、人情习俗以及山川地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二人台”优秀的  相似文献   

9.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贯通哲理、充满智慧、有形有感的中华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是推动这种“哲”“智”“形”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创新、铸牢认同的内生势能。“二人台”是蒙汉人民共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对“二人台”的形成背景、艺术人文融合、蒙汉文化融合在“二人台”中的整体呈现、新时代“二人台”蒙汉文化交融与族际认同、“二人台”蒙汉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和启示等进行了阐述。“二人台”作为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一条日用而不觉的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人台与二人转都属于一种地方小戏。但近几年二人转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二人台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名人大力推广,再加上二人台地域性强,缺乏投资等几方面,导致与二人转发展速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朱仲禄是我国著名的“花儿”艺术家,他不仅在“花儿”演唱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而且在“花儿”的创作、研究上造诣颇深,是集“花儿”演唱、传播、创作、研究为一体的学者型歌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对朱仲禄的演唱艺术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对于继承并丰富民歌演唱艺术方法,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使“花儿”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传承、推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钢琴伴奏作为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容,表达语言和歌声无法准确传达的情感,还能帮助演唱者快速进入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情绪中,帮助演唱者准确定音、定调,使演唱者在钢琴伴奏的引领和气氛烘托中准确清晰的表达主题、丰富乐思。从而帮助演唱者提高自身歌唱水平,完善歌唱技巧、提升艺术素养。本文将针对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声乐是表演的艺术。歌曲的思想内容,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等情感都必须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才能深刻地揭示和表现出来。而要做到更好地、完美地表现作品内容,歌唱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艺术)基本功、广博丰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舞台生活经验和极强的表演才能。同时,还应具有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与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是对演唱者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着演唱者必须具备声音运用及控制、语言及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品风格、与钢琴伴奏的默契合作等能力。具备以上几种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演绎诗歌与音乐创作的意境和情感,让听众从演唱中获得感动和心灵的震撼,充分体现出艺术歌曲特有的艺术特质及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是创作艺术歌曲这一艺术体裁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奉献》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音乐语言丰富,情感细腻生动,通过调性、音区、和声上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从分析作品入手来理解施特劳斯,可以提示演唱者更加注意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在意境,从而对演唱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能起到一个积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旭早”是以水族歌谣为基础,采用寓言、传说、故事的表述方式,应用“双歌”的音调叙唱,以民俗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其流传特征主要是在群众聚会的礼俗场合演唱,由一人主唱,众人帮和。参与聚会的人既是听众也是帮唱者,且演唱必有醪酒助兴,既自娱也娱人,是水族社会民间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和音乐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遵循艺术的审美规律,以中国民歌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鲜明艺术形象,倾诉深刻的思想,闪烁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肖灿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0):15-17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它以其优美婀娜的舞蹈动作,清脆悦耳的杯声和客家味极浓的山歌调式改编的音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它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成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明末清初,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相结合,演变发展而成一种综合曲艺形式,其内容丰富,包括源于明代江浙一带民歌和时调小曲,反映当地社会风情,表现市民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歌唱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只有将高超的声乐技巧、丰富的音乐修养、声情并茂的演唱完美结合,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与提升,才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实质,才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