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顿在经典物理学中使用参照系(参考系)这个名词成功地解释了很多物理现象,借用这个名词将可以非常形象地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一些受教者对德育的接受问题。受教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参照系选择是接受或拒绝德育的重要因素,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3.
陈震 《江苏教育》2010,(11):41-43
实施习惯教育所涉及的价值伦理抉择,其标准是“适合”、“协调”与“可行”。“以人为本”是师生自主抉择的最高标准,走向和谐是伦理抉择的最高境界,包含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学生(受教者)群体的和谐,教师(施教者)与学生(受教者)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研究.语文教育主体是指施教者与受教者在语文活动中应建立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它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既是一种发展、变化、动态的关系,又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要做课堂学习的对话者、个性发展的激励者、立身行事的引导者;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要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间互为条件、相互变化、相互依存.在语文教育中施教者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者潜能的开发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 教育者是教育源,也是影响源,其人格高下尊卑直接影响德育内容的信奉度,教育感召力大小,施教者影响力强弱,道德内化进程快慢,最终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注重了德育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颇见成效。但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刀枪不入”的困惑。如何从困惑中走出。李瑞环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笔者认为,学生首先相信传播真理的人,然后才相信他所传授的真理。学生仰慕施教者的人格,进而相信他讲的道德准则、规范,才会接受他所提出的道德要  相似文献   

6.
德育施教者是一个整体的有机构筑(包括学校德育施教者、家庭德育施教者、社会德育施教者)。功能存在于其构体中,是一种潜在的功力、能量,具有原动力的意义。研究德育施教者的功能,德育是本命题的引发源点。而德育施教者主要的职能特点就是施教。这样,“德育施教”就是我们研究德育施教者功能的基本点。从这点出发,就引伸出德育信息的接收与输出,德育活动的谋划与操作,德育效果的规范与强化等一系列功能。一、德育信息的接收与输出功能接收信息是德育施教者充实自己的活动,是能量的吸入、补给,可以说是全部德育活动的起点。输出信息,是德育施…  相似文献   

7.
音乐艺术教育方法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为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教育原则的贯彻、教育目标的达到,都需要借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音乐艺术教育是由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因此教育教学方法既包括施教者的教法,也包括受教者的学法。  相似文献   

8.
中职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受教者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点,除选择科学的德育内容、适当的教育途径和德育手段外,还应当将受教者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去认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认识到学生也是道德践行的主体并且对于教育存在着选择性接受,才有可能完成"低进高出"这一职业教育的特有任务。  相似文献   

9.
唐献玲 《文教资料》2007,(36):93-94
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教育善的思想:"尚志"与"改过"统一;"恒心"与"专心"统一;"内修"与"外影"统一;"舍生取义"与"浩然之气"统一。其丰富的思想对今天德育中的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的应然探析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与由博反约的知识技能统一、教法多样与坚持标准统一;大学生应在专心致志中树立尚志与反求诸己统一;学校应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达成度评价可以诊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从思政接受角度来看,学生普遍以情绪性指标来衡量思政课的满意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制”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直至其出现心理上的“逆反”。教育者可以用“善诱”代替“强制”以化解受教者的心理逆反;通过内容、手段和评价的改进,实现由“力服”到“心服”的转化。所有高校思政改革举措皆须由教师实施,其综合素质和“驾驭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中,蕴藏着通过推行教育来传播儒家荣辱观的思想;孟子则分别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改善道德教育两个致思向度上加以引申和发挥。与荣辱观教育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所说的“内省”。羞恶之心的“义之端”,往往容易被外界的物欲所“汩没”;而内省或省察,则是对这种被物欲所汩没的一种警醒和提防。在道德教育阶段论中,儒家学者主张荣辱观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并贯彻人的终生。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在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是其基本要求,他非常注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由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这些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代道德教育观念,促使教育者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教无类”,保证教育的公平;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对我们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观察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修养和认知层次、个性特征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今天高校德育工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交往的重要环节,道德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对话。在道德教育语境中,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是人与文本作者之间借助文本内容达到的视界融合,是个体对自我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反思。在道德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理解、共鸣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