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2.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它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以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是实践而非观念的人为前提,将人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进而关注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彰显教育史学的人学意蕴。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的主体间交往共同构成教育史,教育史学实践是主体发现美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生成教育史。  相似文献   

3.
舒志定 《教育学报》2012,(3):3-8,16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必须立足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抽象的人"为基础的学校教育评价,使学校评价改革陷入困境;以"具体个人"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可以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可以为建构学校教育评价标准提供新思路、为学校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提供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在过去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中的“人”的共性有过不同的概括,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的形象,如神性的人、生物性的人、工具性的人和精神性的人等。这些形象共同的致思取向是人的抽象化。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实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个人”。因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着一次“人”的转向,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小班化教学,其实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小班化教学的演进历程恰恰对应于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发展的三大阶段:"群体主体"诞生、"个人主体"发展与"类主体"生成.这就是说,小班化教学并不是自为的,而是人为的,为人的事物,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成"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的"总体的人"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扬之前哲学家们关于人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他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思想在马 克思、恩克斯的著作和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地深入发掘这一思想,对于现当代重新理解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正确对待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而要真正教育人、发展人,就应该对“人”这个类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人的正确认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尊重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强化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树立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建立对话式的教育模式,继续弘扬集体主义这个时代主旋律,构筑社会、学校、家庭全员育人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代表一门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命题特征与逻辑倾向,并以此影响理论建构与实践."经济人"假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却陷入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起点推导"教以成人"教育目的的逻辑悖论,"经济人"逻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显性资源收益性导向违背了育人的初衷、短周期的反馈形式加剧了教育实践的短视、单一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等问题,使其虽具有较高接受度但却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功利主义."教育人"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人性假设,"教育人"逻辑更具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合理性",更符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宏观层面遵循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导向,中观层面构建牵引性教育反馈机制,微观层面明晰协整性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经济实践手段促进教育目标、实现"教以成人"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经济人"假设直接导致"利润最大化"观念的产生,而经济发展中企业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证明"经济人"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应该是以"经济人"为基础的"社会人",这样才能够弥补"经济人"假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学院李晓元、汪元宏、王有炜合著的《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极具现实感和创造力的著作中,体现了著者对其“和谐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见,进一步明晰了当代人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路,从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文化状态的超越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看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关注着人的本质和价值。他看到生活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虽然过着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其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空虚的,呈现出一种单面性,为此他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A man gets into a train and sits beside a woman.Soon they begin talking to each other.He says toher,"Do you have a family?"Yes,I have one son."the woman answers."Oh, really?" says the man,"Does he smoke?"  相似文献   

17.
比较流行的对儒家人学观念的理解包括几种:宗法人伦的人学观念、整体性的人学观念、私人和公民的人学观念、焦点和场域模式.这些解读有其有效性,但在反映孔子思想面貌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其中把<论语>中的人学概念看作是意义性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览托尔斯泰的思想历程和文学作品,可见他宗教理想中对"人"的深切关怀.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他建立起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以解决人的苦难和罪恶问题,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爱".  相似文献   

19.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