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用充实是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关于语言使用与认知的过程。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基于某一特定语境下对原文的信息空缺进行语用加工,并对译入语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信息充实和顺应,从而寻求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本文以关联顺应为理论框架,从语用充实的视角探讨《论语》的英译,以期为今后的典籍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关联顺应翻译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使广告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可从语言现实,社会文化,消费者心理三方面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3.
语用翻译与语境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 ,是一种等效翻译。它强调语言在使用中的转换 ,语境为其提供语义选择的线索。在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 ,译员必须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 ,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 ,求得语境效果。正确处理和理解语用翻译与语境的关系对语用研究以及对翻译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了福建省公示语三类典型的语用失误,即语言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和文化翻译错误,以福建省具体公示语翻译实例作为语料,应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语言顺应,文化顺应和审美心理顺应三个层面探析了公示语翻译策略,旨在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6.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理论有重大影响。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出发,探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性。文化顺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品牌名称翻译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品牌名称翻译应该是以实现品牌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7.
邓雪玲 《考试周刊》2009,(13):37-38
语用翻译中的等效前提是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而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是要找关联,靠推理。而在关联理论解释下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在于一个最佳关联模式——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关联理论来指导语用翻译。本文从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翻译过程阐释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函电是一门英语翻译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诸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商务英语函电的翻译与撰写除了格式问题,还涉及文体。文体学理论与商务英语函电的教学有很好的契合性,并对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从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入手,就文体学中的关联理论、得体性原则、顺应理论对商务英语函电翻译的语用解释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动态顺应在文学语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周磊 《文教资料》2014,(27):32-33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联理论中有关交际的推理特性,本语境,最佳关联,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等一些基本概念体现了翻译作为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的观点以及原语本和译语本解释性相似的观点,关联理论还反映出了本分类作为关联向导,翻译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基于语境的问题,所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语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语用模糊的概念特点和语用模糊形成的认知理据,认为从顺应性角度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和理清交际语境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同时有助于揭示和阐明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概述语言适应论的基础上,从适应跨文化的语用翻译、适应意识突显性的语用翻译、适应语言结构的语用翻译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适应论对语用翻译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用含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交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行为。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语料分析在具体语境中语用含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以达成某种交际需求的现象,提出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是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证明顺应论对于揭示语用含糊策略的本质及其语用功能具备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语用学的理论成果如关联理论,语用推理,认知语境等应用到翻译领域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而且有效的指导了翻译实践。如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三元关系的翻译理论新模式。认知语境和示意-推理交际模式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在译文中要不要译出源文作者隐含意图。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慧芳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6-28
语用模糊是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解读,语用模糊是根据语言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对话语形式、话语内容或语用策略进行选择及推理结果进行判断的动态顺应结果。语用模糊是语言动态顺应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蒋卓颖 《海外英语》2012,(18):151-153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选择的过程。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语境顺应的过程。该文意在探讨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力并试图在此理论上建构能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称赞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在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得体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在使用称赞语时应该注意语用策略,运用顺应理论避免称赞语用失误。在称赞时应顺应称赞对象、社交世界以及社会文化等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