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平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主要阐述了自己对商州故土的浓郁情结,这些作品主要通过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地笔触鲜明地反映了社会变革下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而今,作者贾平凹把叙事的视角放到自己的村落,写出了一部新作——《秦腔》,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秉着凄凉、无奈的情感对处于变革时期下的乡土——清风街进行了独到的叙述,特别是对转型下的乡村伦理道德的裂变,以此表达了作者对乡土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3.
《废都》是贾平凹由乡土文学转向都市文学的起点,小说通过对西京城内"都市人"的描绘,在人物"理性"与"非理性"的挣扎间,展示了改革带来的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侵袭,导致乡土传统由不断异化最终走向陷落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据《西安晚报》消息,继《高兴》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秦腔》也将"触电",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将被拍成40集电视剧,届时,贾平凹笔下的陕西丹凤县棣花镇清风街以及棣花镇棣花村里居住的一众乡党和贾平凹的街坊邻居们,也将在电视剧中集体出镜,充当群众演员展现秦人本色。据该剧制片人告诉记者:"电视剧《秦腔》总投资6000万,只有一条主线,就是贾平凹笔下那个下了台的农村干部夏天义,他为百姓多留一块口粮,只身上了七里沟开垦荒地,身后只跟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在长篇新作<秦腔>中的清风街为我们提供了西部农村社会现实的一个范本.这里积淀着以"秦腔"为代表的深厚的农耕社会文化,却缺乏现代文化气息,人的素质十分低下,社会体制以人治为主,再加上资源奇缺,使农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这是《秦腔》封底上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叙述主旨,也道出了贾平凹为故乡树碑立传的一片乡情。在《秦腔》中,贾平凹以鸡零狗碎的笔法,略带魔幻的笔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将清风街几十年的历史通过一年生活的描述进行了梳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经历的种种历史的变迁,为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唱了一曲悲鸣的挽歌。无论你是否在意、无论你是否承认,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长期关注商州乡土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在对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揭示其精神缺失。《浮躁》中金狗在纠结情绪下的矛盾出走,《废都》中庄之蝶在欲望都市中的精神迷醉,《高老庄》中高子路在城乡文明间的迷茫徘徊,《秦腔》中夏风在乡土文明衰落时的精神逃亡,无不体现出贾平凹笔下乡土知识分子在城乡两种文明交杂下的精神矛盾,物欲与道德撕扯下的精神颓败和心理失重下的自我价值迷惘与丧失。  相似文献   

9.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1.
《等待戈多》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人的行为从而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被异化为荒芜寂寥的荒原,这是精神虚无的象征;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语言也退化成两个流浪汉一系列机械、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符号。这是贝克特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将无力自救的西方现代人试图寻找出路异化为"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12.
符海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9-110
《毛猿》是一部表现主义的巨著,围绕"寻求自身复归"这一主题,深入地描绘了在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造成了现代社会的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序,以及以扬克为代表的现代人丧失自我归属,渴望心灵回归,实现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生死场》中写出了一群人在乡村中动物式的无意识生活,他们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动物的"本我"生存,被本能的欲望和需求所驱使,无论是亲人还是夫妻之间,他们都在人的文明之外呈现非人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意识很淡漠,于是作者尽力地用死去唤醒活着的人,妄图给他们还原一个"人"的称谓,但最终却将生写成了死,让生命在死亡紧紧的跟随中遗失。作为经历了太多坎坷的女性,萧红看到女人的平面存在是因为男人首先将女人当成工具当成符号来对待,于是她将男人也最终符号化,抹平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生命也因为生的缺失和死的绝对存在变成了一种符号,最终人也变成了符号。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却在日渐空虚。信仰在很多人的心中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但这根本是人们对信仰的不理解导致的信仰的虚无。本文旨在论述信仰的内涵与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故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循着仙化思维,不难找到古蜀文明的本土解读,找到古蜀人精神家园解读的钥匙,不难建立本土特色文化体系,摆脱“文化西来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一方面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主张,为人文精神的重建指明了一条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充满坎坷,但是它毕竟给人们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8.
自然对人类文明间的影响与发展、冲突与融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星堆文明的消失可以从成都平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演变,远古人们生产生活习性的延续与变化,宗教与民族意识间的冲突等角度进行探究,它们对解开三星堆之困惑,寻找古西蜀缺失的历史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约翰·契弗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现代人尴尬的生存状况 ,体现了契弗对现代人的处境和出路的思考。在契弗的小说中 ,现代文明、现代人高度发达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撒旦的角色 ,使人们失去了往日内心的伊甸乐园 ,失去了内心的和谐 ,导致现代人人格分裂。契弗小说世界中的人物 ,不但有自贱的奴性 ,而且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紧张 ,大多不敢正视现实 ,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 ,带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进程中的清风街是当下许多农村的缩影——面貌破败,精神匮乏。小说中几个主人公都是农耕文明某种精神气质的表征,但他们或在绝望中去世,或孤独而顽强地坚守,或遭遇不幸变故。这预示着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式微并渐渐走向消逝。没有答案,作者留给我们的只有如他一样的幽怨的愁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