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悉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不愁。他的脚步也不会被险阻山道挡住。”而徐迟先生却先故意不告诉你此人是谁,只说此人比猿猴还善于攀登,他也不畏险阻山道;直到最后,才抖“包袱”交代出:“他是李白。”这种避免正说的平直之弊,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出一种意直语曲美学效果的体物叙事模式,我们谓之“后交代”。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潮平两面三刀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盛唐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在大约五十年间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颖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以各具特色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这种盛况正如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里所形容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  相似文献   

3.
刘长卿,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780年,是盛唐末季和中唐初度时期的诗人,字子房,河间人氏。开元21年(公元733年)中进士,官至随州刺史,故又有刘随州之称。他作诗好为五言,曾以“五言长城”自命。但他在世之日诗名并不甚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仅选了他九首诗,把他排入肃、代两朝中兴诗人钱起、戴叔伦、皇甫冉、郎士元之列,而不能进入开元天宝诗人之行,且多微词,说他“诗体不新”“思锐才窄”。直到中  相似文献   

4.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5.
感觉李白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人称“诗仙”李白的鼻子有点高 ,两眼深凹 ,炯炯有神 ,有点像外国人。有人认为李白可能是犹太人的后裔。他自称是“陇西布衣” ,即西北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李白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一是好饮酒 ,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在饮酒后醉态中创作的。二是为人心高气傲 ,不论你做多大的官 ,他都敢瞧你不起。李白是个天才人物 ,才华横溢 ,他 1 0岁时就熟读了中国的古籍 ,他喜好剑术 ,爱打抱不平 ,从小很有抱负 ,对钱财并不看重 ,还乐于向贫苦的人施舍。唐朝天宝年间 (公元71 3年 ) ,李白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 ,遇到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  相似文献   

7.
李白在河南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游历河南。关于李白的思想,我们认为用入世和出世相互矛盾、交互消长可概而括之。这种思想矛盾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阶段:开元中李白入世思想较浓,出世思想较淡;天宝中李白出世思想较浓,入世思想较淡。而李白在河南的生活,恰好为李白两个思想阶段的高峰期。因此,认识、研究李白在河南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岑参与道教     
诗人岑参生活的盛唐时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统治者崇道最盛的时期。岑参与道教有关的诗歌很多,考察和研究当时的崇道文化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岑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初,约五十年间,是唐诗发展的最辉煌时期,诗歌的发展呈迅速上升的势头。人们常说“秦汉的气魄,盛唐的抱负”,这一时期的诗人大都怀抱着宏伟的理想和抱负,用五彩斑斓的诗篇描绘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反映时代的生活。李白《古风》其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描绘出这一代诗人都试图在清明的政治环境里一展宏图。他们的诗篇正以前所未有的盛唐之音,沤歌理想与生活。风格多样的诗人们在灿烂的诗空,相互彪炳,组成了众星争辉的诗坛盛况。人们把这段诗坛盛况称作盛唐气象。一、…  相似文献   

10.
论韩愈诗     
一唐诗发展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个伟大诗人,奇峰突起,互相辉映,开千古未有之局,影响后世,至深且远。韩愈是受影响最先也最巨的一人。在他之前,李杜的诗歌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甚至被某些人讥评。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指斥后生们对庾信的嗤点,轻薄子对初唐四杰的嘲笑,其实都是借古人以自况。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表明杜甫是有高度自信心的,也是有所为而发的。到了韩愈时代,讥评的还大有人在。他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活跃于诗坛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称他为山水田园诗人,并不意味着他只写山水田园诗。其实王维的诗歌内容相当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但最能代表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的,仍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既是诗人,又工于绘画,还精通音律。作为一位具有广博修养的艺术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杰出  相似文献   

12.
李志娟 《文教资料》2011,(5):103-104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与他文治武功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天宝年间他的统治却出现了危机,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与他后期的昏庸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炳荣 《学语文》2005,(3):2-32,29
盾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见卷首)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又善草书。常常在醉后号呼狂走,达到入神入迷的境地才突自下笔;有时以头濡墨而书,时人呼他为“张颠”。他的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在当时享有“三绝”  相似文献   

15.
回眸整个灿烂的唐诗星河,最耀眼的星辰是"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探究他们生活的时代,李白生活在开元,即所谓"盛唐"时期。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前后相差也不过数十年,但两人诗风却完全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心路历程、出生背景、政治理想等来揭示其作品风格形成的深刻原因。心路历程不同开元盛世,天宝年间的烟尘之中,谪仙人的豪放飘逸弥散在整个时空中。他行踪飘忽,惊鸿一瞥。他在《行路难》里长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相似文献   

16.
望李白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酒,诗,此外无他。有多少次,李白披着月色,把一坛又一坛或清或浊的美酒酿成万古流芳的诗篇。从开元到天宝,他路过盛唐,可偌大的帝都竟容不下一个才华绝代的李白——于是李白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安和洛阳的繁华再留不住他的心,人间天地小而壶中日月长,李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盛唐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前人在论及盛唐诗时,往往将开元与天宝两个时期的作品合在一起论述。笔者认为,开元诗之基调与天宝诗之基调并不相同。开元年间政治较为清明,而开元诗之基调较为积极乐观。到了天宝年间,由于政局由明转暗,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大多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在唐诗发展史上,天宝时期上承开元,下启大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诗人李白对战争的态度杨海波李白所生活的开元、天宝年代,戍边、开边战争不断,标志唐代由极盛而至衰落的安史之乱也在这个时期。这就使诗人经常处在战争的氛围之中。诗人对这些内外战争并没有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而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关心人民安居乐业的立场上,对戍...  相似文献   

19.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巨星.他的《秋浦歌》(其十五)将一种普遍的人主感受提炼并压缩在了极短的篇幅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诗人晨起对镜梳头、陡然间发现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禁不住大声呼喊“白发三千丈”.一夜之间,白发怎么会生出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便豁然明白了,原来”三千丈”白发是因愁而生长的.李白写此诗时已年过半百,政治的黑暗,仕途的艰辛,理想的难以实现,无不耗损着诗人的精神与肉体.饱经生活磨难的诗人面对着镜中的白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