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2.
“自名”解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句中的“自名”,课本未注,编者似乎认为易懂,其实不然。翻阅各选本,虽有少数选本对前一句中的“自名”有注,但却不尽相同:或注为“名字叫做”(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按此注,虽讲得通,但  相似文献   

3.
古乐府《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的句子。崔豹《古今注》说“罗敷”是“赵国邯郸人”。《辞海》“或以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并举《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为例。那么罗敷为什么可作美女的共名呢?这还得从古代的双声叠韵谈起。陈第《屈宋古音义》有“古读罗为丽”,“罗”与“丽”同在古韵的  相似文献   

4.
“罗敷”这个名字到底起于何时?《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句子。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罗敷姓秦,邯哪人,是战国赵王家令王仁的妻子。虽为传说,可见“罗敷”这个名字相传已久,用得很广。  相似文献   

5.
释“自名”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中“自名”,教材无注,许多选本也无注释。只是在《教学参考书》释“自”时,透露出一点信息:编者将“自名为鸳鸯”与《陌上桑》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之“自”归为一类,均解作“自,其...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陌上桑》由于其内容生动、脍炙人口,得到长期广泛地流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古诗注本、大中学校教材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对于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训释,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自”的解说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将其释为“自己起的名字叫罗敷”,例如哈尔滨出版社《古诗源·白话乐府卷》。第二种将其释为“本名为罗敷”,例如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民歌一百首》、马蜀书社的《汉诗选译》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第三种将其释为“自命(自  相似文献   

7.
中学课本在文言文的注释上,偶有不妥,特提出六方面商榷。一、当注不注。有的词,似乎很浅显,好象用现代汉语的意义解释就行,因此课本未作注释;结果,学生以今绳古,往往与原义不符。如《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其中“好”字课本未注,学生便理解为“坏”的反义。其实,这里的“好”,是“羽毛艳丽”的意思,《说文》诠“好,也”“(?),色好也。”可见古代的“好”是指颜色漂亮,引申为容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鬼侯,商代一诸侯名;子,这里指女儿),《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中的“好”都是说长得很漂亮。所以,“好鸟”是说羽毛美丽的鸟,不是指它的声音好听。又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  相似文献   

8.
考证二题     
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是否真有其人呢?有的人认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孙雀东南飞》也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 我通过对几条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与传统看法相反的结论——《陌上桑》中秦罗敷实有其人。 黄州市档案馆藏有《王氏宗谱》。《王氏宗谱》记载:“仁,青州刺史,娶秦氏罗敷(邯郸美女也)。赵王欲夺之。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子四:诣、睿、典、融。” 王仁是何时人呢?据《王氏宗谱》,王仁的四子是王融,王融的长子是王祥;王祥的事迹史书有载。据《辞海》,王祥生于公元184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王融二十岁得王祥,则王融生于164年。又《陌上桑》中说秦罗敷的夫婿“四十专城居”而秦罗敷“二十尚不足”。又王融是王仁和秦罗敷的四子,可推断王仁至少四十六宛得王融。这样,可推算出王仁生于118年左右。《陌上桑》中,王仁四十岁了,秦罗敷还只“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大概十八岁左右。因此,秦罗敷生于14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10.
课内提升(一)填空。1.《陌上桑》选自《____》,是汉代的一首____诗,这种体裁的诗歌格律自由,叙事性强;请再列举两个同类体裁的作品名:《__》、《__》。2.《陌上桑》一诗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____、____和____精神。“罗敷”是古代____的通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之句。3.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反复渲染____  相似文献   

11.
秦罗敷,中国文学史上多么出名的女子!然而,这“罗敷”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说,这是汉代美好女子的通名。《汉书·昌邑哀王传》有女子名罗,《汉书校注补》谓“罗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不仅《陌上桑》以罗敷为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名通用,确凿可信。然而,汉以前并未见有一个名为罗敷的古美人。因此,汉人仿效之说并无确切的依据。笔者认为,“秦罗敷’今日应读“秦丽华”。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古代音韵的歧变。罗敷既是女子,当然与名在宦籍的士大夫记录准确不能相并,所以…  相似文献   

12.
1994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李栋臣、赵继学两同志《罗敷是贵妇人》(以下称《贵》文)一文,虽觉有新意,但对其观点实不敢苟同。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相和歌古辞,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罗敷的形象,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 全诗分三解。 诗歌的第一解,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罗敷的“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干将莫邪》(别名《三王墓》)第二段有“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句,课本在“赤”字后断句,将“比”字注释为“及,等到”;语文出版社《教师用书》将此句翻译为“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长大了”。早在1990年上学期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就选有此文,其断句及注释与这次语文版课本相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五册)的译文没有将“比”(等到)的意思翻出,译成“莫邪(生了个儿子),叫做赤,赤长大成人后”。当年,笔者与各位同仁一样,按照课本和参考书来执教,因“比”字确有“等到”之意,故也能讲通。但这次教语文版新教材,备课时,总是感到此句中的“比”字多余,人教版参考书没有将“比”译出同样讲得通,说明“后”字已含有“比”(等到)的意思。这样看来,此句无“比”字语意照样很通畅,且还简练些。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句中多加一个“比”字?干宝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大师,难道他就不讲究作品语言的简洁吗?带着以上疑惑,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做了一番考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来莫邪之子名“赤比”,而不是名“赤”。据有关文献《,干将莫邪》所叙故事在早于《搜神记》的曹丕的《列异传》(一作张华撰)一书中就有记...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5.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16.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7.
笔者教读《庄子·逍遥游》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阅读障碍:“汤之问棘”问的什么内容。课本未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未作补注。这样,此句如何贯通上下文,也就不得而知了。课本注解提供的信息很少:“[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之贤人。《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i)’。”只知“汤”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中有“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句,人教社《教参》译云:“干将的妻子莫邪(生了个儿子),叫做赤。赤长大成人后”。我们以为,课本对“莫邪子名赤比后壮”的断句以及《教参》译文都忽略了对“干将莫邪”子名的考究和上下文意的贯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20.
《六国论》中有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其中对“始速祸焉”中的“速”,课本注释为“招致,动词”,《教参》却译作“加速”,并将“速”具体解释为:“速,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意为使祸患更快地来临了”。究竟哪个正确?先比较“招致”、“加速”在原句所表达出的意义。把它们分别放在原句中,课本的观点则译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行刺秦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