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培养语用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仍然偏重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交流障碍和失误。文章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语用能力培养现状,以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基础,探索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培养语用能力的具体方式,对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教师可以从课前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任务设计三个方面构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翻转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2.
课堂语境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它对教师语用策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同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因此,探讨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用策略问题,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自实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改善课堂语言语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程度能直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但是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更是师生课堂形成互动,充分利用语言交流感情,实现交际的重要方式。该文把语言模因论运用到了大学英语语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模因特点和传播周期来为英语教学服务。教师应努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自由地运用语言,充分发挥模仿、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来增强语用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语用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交际能力.语际语用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发展.本研究探讨了语用能力和外语学习动机的关系.具体说来,本研究调查了影响语用能力形成的动机因素,大学生的整体语用能力,目前大学生的主要的学习动机类型以及他们的语用能力和外语学习动机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遍较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语言学习动机与语用能力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r=.582,p=.000).本研究对语用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就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目标,提高语用意识,在做中学;就教师而言,要把语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姜自敏 《考试周刊》2008,(7):191-192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最终造成交际的失败.在实际教学中外语教师和学生多偏重于语言的知识,而忽略语用性知识.本文就如何在听力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一些建议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增强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基于国内外的语用教学研究,论证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讨论了语用教学的两种方法和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出了课堂模式的缺陷。建议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弥补课堂模式的不足,并提出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大学英语语用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外语和第二语言课堂研究中越来越重视语用知识的教学和习得,大量研究得出:课堂环境下,语用知识具有可教性,输入是决定获得语用能力的因素之一。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语用知识主要靠课堂教学输入习得,但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语用教学还没受到普遍重视。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输入哪些语用知识,怎样进行语用输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本篇探讨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语境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它对教师语用策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同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因此,探讨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用策略问题,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课堂语境可分为起始语境和构建语境。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起始语境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起始语境通常是教学活动开始前确定的已知因素,属不可构建的语境,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性差异、师生双方共知的教学目的和教学…  相似文献   

9.
课堂语境构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语境是可以按照言语表达者的意图来构建的。构建语境可以为各种语言策略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使用空间。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课堂语境比一般语境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课堂语境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语用策略实施的过程,因此,构建课堂语境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师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对外语教师专业化及其语用能力的培养关注甚少,语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语言的交际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一种可行的语用能力培养路径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幽默话语是一种以引发学生欢笑为目的的极为复杂的课堂话语实践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和情景语境三个层面,对教师的语用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它不仅是对教师语用能力的一种挑战,更是提升专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化语用意识,找准语用训练的素材,及时把握语用训练的时机,切实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日语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语用能力。面对生活中学生出现的"语用失败",结合我国日语语用教学的现状,课堂上开展潜移默化的语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语用知识是应该教授,也是可以教授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方法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应注意进一步完善日语教材,更加注重文化教学和语言联系,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才能实现师生语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对单词和语法的掌握,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语用能力,造成我国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薄弱。目前,我国英语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引导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要加强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语用教学意识,激发教师积极营造语用场景教学,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4.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亢江瑶 《文教资料》2005,(24):98-100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本文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寒暄与问候,指令,讲授与呈现,提问,反馈与评价等进行分析,发掘其语用功能,以期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语用失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在于母语的影响和学生忽视语言语境;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学生不了解社交语境等。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堂传授英语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乎学生是否能成功的进行交流。但一些英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疏忽这一点。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用知识与能力,学生才能既准确又得体地使用语言,才能真正的学会一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用意识及其基础知识,改变教学方法,通过积极的课前准备、课堂上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与训练和课后总结,增强学生的语境把握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语用能力弱、文化差异敏感度低的现象,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十分必要。任务型教学是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讨论如何利用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十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用迁移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大障碍,为此,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1)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不能只注重语言技能而忽视语用知识的传授;(2)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语用能力;(3)语用能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二语习得与语用学的交叉学科,二语语用发展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而二语语用教学也引起广大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的关注.二语习得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的理论指导了二语语用课堂教学,文中就文献中两种理论指导下的语用教学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指出语言教师应当在两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语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课堂干预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出发,以英语请求语能力为例,对65名在校大学生开展语用教学,以探寻在中国外语课堂中语用教学效果的长效性如何,以及相比较隐性教学,显性教学的长效性是否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