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4):4-5
电视问政在争议中前行今年5月,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连续两期刊载署名为王宁的文章,认为目前电视问政的整体格局是"热而不火",并描述了三大现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来看,电视问政还根本谈不上常态化、制度化;政府官员尚难适应这种新型的现场问政方式;电视问政效果广受质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电视问政的出现,"有比没有要好"。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问政的“热”现象中,也存在着部门和官员冷淡等苗头。本文从部门和官员“热”起来、行政日常工作“马上办”、在监督中帮助和问政机制常态化等方面。对电视问政“热”进行“冷”思考。这对于电视问政的健康推进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舆论监督形式,自2012年开始迅速发酵,在全国各地市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现象对已经进入改革深水期和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分析研究,不仅能够为电视新闻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也是惠及一方百姓,助力地方行政改革的有效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统的批评类节目不同,电视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媒体和公众面对面的公共对话空间,尤其是官员们公开、零距离地直面电视"考问",政府和官员都要面临更多考验。  相似文献   

4.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相似文献   

5.
彭涛  陈月异 《传媒》2016,(13):39-41
从2005年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中所展现的问政雏形,到2011年武汉电视台首度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的问政小高潮,再到2012年国内各地争相模仿武汉电视台而掀起的问政大高潮,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在各地出现.分析"电视问政"节目中由符号所体现出的显隐性权力及其惩戒性特征,对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14,(8):96-96
事件回放 7月2日至6日,武汉市举办了“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电视问政“期中考”。但媒体及公众质疑。电视问政是“新八股、形式主义”。相较之前官员在问政现场脸红、冒汗的窘境,此次走上问政台官员应答有惊人的相似:“我感到揪心”、“我感到痛苦”、“我表示道歉”……几乎每位官员都能做到不疾不徐。网友“柏天可”说:“有的还会抢答,不过这有点像表演。”  相似文献   

7.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项传播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以政府官员与公众代表之间直接对话为主要形式。本文结合绍兴台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方式、运作实践、播出形态和实际效果,提出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干群沟通类节目、专题问政类节目、考核评议类节目作为重点进行打造,构建起政府联系群众的多方位"立交桥",使之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问政,让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合理、圆满的解决,促使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增加执政能力,树立起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电视问政节目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在节目运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不规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问政节目的核心价值,是提高城市(或省份)的治理能力,而非仅让官员"红脸出汗"的舆论狂欢,应由"问政"变为"问策",对同类问题进行追踪和改进,纠正问题背后的作风之弊。  相似文献   

9.
核心阅读:作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平台,电视问政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有人认为,集媒体、群众、政府三位一体的电视问政,搭建了一个新的舆论监督平台,也有人认为,电视问政不过是一个“官员出丑”的秀场.那么,电视问政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  相似文献   

10.
易正逊  周军 《视听》2018,(6):11-12
电视问政类栏目已在全国多个地市电视台制作播出,其核心作用在于搭建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平台。本文从政治传播和公权力使用与监督的角度分析认为,政府与民众之间在电视问政中呈现的是"传播——反馈"的传播关系和"被问政——问政"的政治关系。电视问政作为构建这两种关系的渠道和平台,需要从服务于这两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其栏目的角色定位、议程设置、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1.
王蕾  刘敏智 《新闻知识》2012,(10):37-39
武汉台所播出的2011"电视问政"节目给官民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围绕城市治理问题,以直播形式现场考问官员,体现了官民之间的互动性。"电视问政"在权威性、公信力、舆论先导以及多媒体互动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突出"公民性"、有序性以及契合"善治"理念方面都极大地显现出民众的参与性。"电视问政"让公权力在阳光下实现透明化运作,使公众的权益得到切实充分的保护,这其中体现了政府较高的民主政治觉悟,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使政府、媒体和公民三方得到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谢征 《声屏世界》2012,(9):11-13
2011年11月,一档名为《电视问政》的栏目在武汉电视台亮相,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还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是一个新的提法,自从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在现实社会中形成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电视媒体在"媒体问政"中能有怎样的作用,正成为日益令人关注的话题。"电视问政"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媒体对于问政将有怎样的作  相似文献   

13.
王智 《今传媒》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杨  刘明 《记者摇篮》2012,(2):71-72
从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网络问政"可谓风生水起。但在"网络问政"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式化"的一些问题,如:网站用图片代替、信息更新慢、回应不及时、服务态度差等等。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时代政务公开的真正效用,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智慧。  相似文献   

15.
电视问政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与问政形式备注关注,不同电视媒体在具体实践中,其节目理念、实际运作上均存在诸多差异。在宏观考察国内目前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阐释电视问政的概念界定、特点并围绕"公共新闻"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剖析,进而探讨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城市电视台推出了电视问政节目。这对于政府来说,是改变形象、提升效能、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市民来说,则是一个参政议政、进行监督的平台;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创新型的节目形态。但与此同时,电视问政节目也对政府官员、市民和电视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共同面对着考验。  相似文献   

17.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自2010年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兴起之后,凭借着搭建政府部门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吸引了观众的支持和长期关注.不过,电视问政火爆电视屏幕的背后,制作者也应未雨绸缪,其节目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当?本文拟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制播以及取得的社会反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类电视节目如何获取受众的认可,进而产生最大化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最后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发展,群众向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建言献策的渠道逐年增多,范围逐年拓宽,这是我国民主建设的进步。但是,群众在问政过程中,依然会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尴尬。近年来兴起的电视问政,群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颇受瞩目。尤其是湖北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湖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全天候·对话  相似文献   

19.
曹文博 《今传媒》2010,(1):82-83
自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温总理网聊、各级官员问计于民到网络介入并影响重大公共事件的进程起,"网络问政"被提出并作为一个新鲜、热门词汇进入公众视野。互联网从非主流跻身主流媒介的嬗变是媒介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网络以其"自由、开放、共享、创新、平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问政是官民沟通的桥梁,是提升公共监督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问政"最早出于《礼记·中庸》的"鲁哀公问政于孔子",意思就是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电视问政就是指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众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①电视问政出现以来,全国各地广泛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它仍是新生事物,既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又缺少法律条文依据和制度规定,很容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因此,必须建立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