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唐人孔颖达认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①此言极是,恰与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的“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②相合.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都是语言的表象,或者说,文字就是书面语言.汉字更是如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由于汉语词形简短,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又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决定了汉字具有显著的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表现为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义或语素义直接相联系,意寓形中,因形显意,或者说,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读音不是直接相联系,意为津梁,因形知意,按意定音.这个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尤为显著.隶变以后的今文字虽然进一步符号化,而且由于同音假借的广泛应用,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大量增加,又使得汉字的表音化渐趋突出,但是,无论是同音假借还是形声相益都使用了表意的符号,因此现行汉字尽管表意性较之古代汉字有所削弱,却始终没有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大多数的语言学家认为,现行汉字仍是一种与拼音文字相对立的特殊文字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音节——语素文字.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8,(4):68-7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辅助有声语言——汉语扩大交流交际范围的工具。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之处,在于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本文主要以典型的"羊"部字为例,看其所反映出的畜牧业文化、饮食文化、礼仪习俗以及人们的美学思想等,这样有助于人们了解掌握"羊"部字,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为汉字的规范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人们无法从其形体直接续出字音。为了解决汉字的注音问题,前人做过多种尝试,用过多种方法。随着人们对汉语语音认识的逐步深化,汉字的注音方式也在不断演变、日臻完善。概括汉字产生以来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注音形式有过三次大的飞跃,并且每次飞跃都受到外来语言的启发和影响。一、反切注音法的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最合理的应该是“录音”的工具。但是,原始人类创造文字只会创造象形文字来表达语言,不能创造分析音素的符号来表达语音。因此汉字自产生之初便有了难以表音的弱点。为了克…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表意系统是与汉字所记录的汉语以及汉民族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的。通过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与汉民族的精神意识的关系、文化传承、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角度的分析,本文认为汉字将坚持自己的表意系统,而不会走世界大多数文字共同的拼音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这种关于汉字性质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是,由于他们观察汉字性质的角度不够正确,因而,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有的是不够完善的。因此,本文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出发,提出汉字是“表意—谐音—记号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三个部分:汉字的音化规律,汉字的简化规律,汉字的均称平衡规律,音化规律景汉字的体系而言,简化规律是就汉字的形体变化而言,名称平衡规律就是汉字的美学要求而言,三大规律反映的只是汉字的表层现象,对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作用的是它的深层因素-汉语,汉字应他只能越来越好地为汉语服务,离开这个基本点,无论其设想多美妙,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异于痴人说梦。就汉语的情况来看,通过方块汉字的排列组合,能够曲尽其妙地记录汉语,反映汉语的特点,因此我们尚看不到使用拼音文字的必然性,汉字一方面要求表音,纯粹的表意文字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一方面 又要求表意,不断地强化表意功能,在意音二者之中,都有一个弹性限度,在任何一个方面上走得过远,都只能被反弹过来。汉字现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只能是意音文字。除排我们能创制出一种适合汉语特点的拼音文字,汉字才有拼音化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符形相、语段相、表达相的统一体,一种文字的性质即取决于这三方面。从符形相来看,现今汉字以字符为主;从语段相来看,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的语素——音节这一语段;从表达相来看,汉字是表意的。因此,将汉字的性质概括为"一种表意性质的,记录汉语语素——音节单位的字符"。  相似文献   

8.
多数文字学界的专家认为,文字的性质是由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提到汉字,那些方正的形象即入脑海,汉字的表意性是得到了多数人的公认了。然而,这一公认的结论在理解词义方面真的是无比有效吗?裘锡圭老师“记号”概念的提出,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汉字的表意功效,但是,这只限于那些由于字形演变而丧失了表意功效的汉字或部件,也就是裘老师所说的记号字。可是,当我们在面对大多数文字时,它们的表意功效如何呢?我们先看下面的一则小相声。(摘自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汉语系列阅读》,只是部分摘录)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汉语汉字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语言文字理论的新进展,对一个世纪来中国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流行观点提出了挑战,主要有四个问题:(1)汉字是符号的符号吗?(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吗?(3)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吗?(4)口语是书面语的记录吗?作者认为,普通语言学关于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理论不适用于汉语和汉字,普通语言学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书面语和口语关系的理论本身也有瑕疵.从汉语事实出发,可以认为:汉字和书面语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堪称为汉语之魂.  相似文献   

10.
论甲骨卜辞中的假借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借以其记录语言的语音这一本质属性 ,贯穿了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尤其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甲骨卜辞中 ,假借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文字记录语音的本质属性、文字符号自身的特点、语言对文字的要求以及“据义构形”的表意汉字的特性都决定了假借字在甲骨卜辞中大量运用的必然性。假借在甲骨卜辞中虽然没有构造出新字形 ,但记录了新词 ,是一种借形表词法。假借字的大规模运用解决了甲骨文字少词多的矛盾 ,弥补了象形表意汉字的不足 ,促使了新字的创造 ,并对汉字字义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本是我国的文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还成了日本语言和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日语中的汉字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其中音读和我国汉语拼音的关系尤其密切。文章试从日本文字的发展入手。阐述日本汉字的音读与中国汉语拼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之际 ,回顾汉字的历史与现状 ,进一步认识理解汉字的特点及与汉民族心理与思维特质的关系 ,再谈汉字的特点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古今汉字的传承性使我们能够通过对部分汉字的古形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一些汉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留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对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字和现行汉字是两个比较容易混同的文字学术语,对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认为,现代汉字是指现代汉语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的字,既包括古今通用字,又包括现代汉语专用字。现行汉字的范围可狭、可广,但其核心成分应该是现今社会通用的、经过整理规范的汉字。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教学是重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汉字又往往是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汉字教学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阻碍整个汉语教学进程。进行汉字教学,要充分认识汉字的特点,掌握教学规律,可以采用先分后合,字词结合的方法,同时要了解汉字的基本理论结构规律,重视对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7.
汉字教学既是我国语文教育,也是整个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石,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构形理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利用汉字的文化属性进行汉字教学既有利于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能提高汉字教学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构建一个系统合理的汉字文化教学观指导汉字教学实践,使汉字教学更加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联,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与独具魅力和表现力的汉语言文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意音文字的汉字时常干预汉语,这种干预可以发生在汉语的各个层面。汉字的偏旁是义素的载体,偏旁义也是义素的源头。析字构词是利用汉字结构部件所进行的造词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韩国语里的汉字词给韩国学生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学习条件,但也容易产生负迁移。因为一些词义的变化,使汉字词和与之对应的汉语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非常紊乱。所以,翻译时一定要准确辨析汉字词和对应汉语词语之间的词义差异、感情色彩差异和词性差异以及搭配习惯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