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教书育人》2007,(8):52-53
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不少班主任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处处迁就学生。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讲鼓励不讲鞭策,“激励教育”甚至被简化为“表扬教育”,似乎只有表扬才是激励学生的唯一选择。其实,它是教育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和偏差,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柔”与“爱”———表扬与激励  “柔”与“爱” ,就是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班主任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 ,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使学生符合教育终极目标的思想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 ,促使学生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柔”与“爱”要及时。不及时的表扬和激励 ,时过境迁 ,其激励作用便小 ;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因为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 ,学生记忆犹新 ,其强化作用便大。“柔”与“爱”要实事求是。年幼的儿童乐于接受表面的表扬 ,稍大的儿童尤其是中学生则能理解教师的表扬是否故意或符合实际情…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是普遍存在于当前中学生之中的一个问题。笔者对几所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初中生中几乎没有过课外阅读经历的占2.4%.偶尔看的占57%,经常看的占40.6%,经常看的不到半数。缺少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了。  相似文献   

4.
表扬作为一种正面的教育和激励手段,在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专家大力提倡、教育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教育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受到表扬时,会因得到某种肯定而产生进步的内驱力,从而最终实现品德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但是,表扬的运用也有艺术性,运用不当,则可能事与愿违。多年的经验使我体会到,在运用表扬时要注意“四忌”与“四结合”。一、忌“拔高式”表扬“拔高式”表扬就是过于强调某件事中某个人所起的作用,或对某个人某方面的成绩进行超出实际的表扬。这种表扬,对受表扬者可能会导致“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家长的教育心理、教育行为正确与否,对孩子成人、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曾就这一问题随机抽取江苏建湖县一所城镇普通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1个班,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共下发3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3份。问卷包括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家长不能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创造能力。问卷中“与孩子一起玩吗?”一题,家长选择“不”者占20%,选“偶尔”者占64.4%;“观察孩子玩的创意吗?”一题,家长选“没观察过”者占39%;“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一…  相似文献   

6.
本期问题:怎样表扬、鼓励幼儿才有效?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作出积极、及时、正面的回应。当一个幼儿任务完成得好或行为表现良好时,我就通过一定的方式,在集体前面表扬这个幼儿。这很有用。因为小朋友们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有的时候他们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会特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最近,我发现以前表扬的方式如“磊磊真听话,小朋友都应该向磊磊学习”,“小明真聪明”,“亮亮真棒”等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被表扬的幼儿似乎没有反应,有时反而会听到其他幼儿暗地里说:“哼!他还不如我呢。”现在连奖励都没有力量了。比如,我每天都给幼儿贴小苹果贴纸,偶尔不贴的话反而会引起他们的误会。有一次家长来接孩子时发现她没得到小苹果,便问他:“今天是不是没听老师的话呀?”直到该幼儿解释说今天老师没发小苹果贴纸后,家长才放心。对此我突然感到,表扬、奖励变成了幼儿正常表现的标志,而不是良好表现的赞赏或奖赏!我该怎么办?难道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做法有问题吗?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表扬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进行愉快教学。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十分善于表扬学生,他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美国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相似文献   

8.
冯嫣 《湖北教育》2005,(5):11-11
如今社会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赏识教育”的确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信心,但表扬就多多益善吗?  相似文献   

9.
一、多一分肯定,少一分批评 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质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我在班级工作中,一直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注意利用学生的微小进步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自我满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追求。例如,我对班上的后进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只要发现他们的点滴长处,一点点的进步,便立即在班上予以肯定,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其家长。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可以把人由心灰意冷变为奋发向上的。同时我也注意把这一份的肯定带给学生的家长。通过家访工作,并在家访中注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做到了不告状,多表扬;不指责,多指导;让学生在关爱、信赖、和谐的气氛中树立进取精神,让家长在为孩子自豪的心理驱动下树立教育孩子信心,从而形成了一个教师精心教育、家长密切配合、学生勤奋进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4S):10-10
在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过程中,家长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小时说谎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有的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还谎称是小朋友送的。对于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占小便宜,没必要小题大做。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马上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争强好胜、出于想象.或只是为了开玩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周改琴 《宁夏教育》2012,(7):131-13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赏识教育”和“快乐教育”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表扬被视为教育学生的法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许多教师的教育名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经常以表扬为主。表扬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面对不绝于耳的“太好了!”“你真棒!”之类的激励,学生是否真正得到了激励?一味激励的热潮后隐藏着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2.
郭向阳 《贵州教育》2012,(11):48-48
很多家长都喜欢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去炫耀,比如:我的孩子钢琴考了多少级,我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我的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当然,这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很久以前开始这种现象就存在了,“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等词语都反应出了这一问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表扬、赏识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经常被表扬,被赏识的孩子容易树立自信,容易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但是,这里的表扬、赏识都是有度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对孩子说:“你真好!”“你真厉害!”“你真棒!”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让孩子不停地得到来自周围人的赞誉。  相似文献   

13.
教师和家长间,有时会因为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不同产生冲突,比如有个家长经常很晚才来园接孩子,当班老师得一直等着,可家长来了也从不说声谢谢。后来老师从别人那里了解到,原来是夫妻俩经常打麻将误了接孩子。时间一长,老师忍不住对家长说:“你们偶尔有事不能及时赶来接孩子可以打个招呼,可不能经常这样……”家长一听.可不乐意了: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对学生“开小差”问题的调查,“经常开小差”的占11.1%,“偶尔开小差”的占86.4%,“不开小差”的只占2、5%。可见,大多数学生开过小差。对待学生开小差,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用了三种方法,即批评——提问——引导。刚工作时,对开小差的学生,不问详情批评一通,然后继续讲课。后来,对开小差的学生采取提问的办法。这些年,发现学生的小差有值得深究的地方,改用引导的办法。据问卷调查,小差“与课有关”的占50.60/o,“有时有关”的占27.2%,与“课无关”的仅占16.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  相似文献   

16.
读小学时,我经常扫地、擦黑板、做好事,可老师好像没有看见似的。我有点泄气,对父亲说:“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可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也没有。”父亲听了后,鼓励我说:“你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奖励。”果然,在学期末,老师在全班点名表扬了我。任何好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得到人们的称赞和肯定,这就是奖励。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身心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技校阶段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对我校三个班级共152名学生就“你是否乐于学习?”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回答“经常是”的学生仅有29人,占总人数的19.1%;回答“有时是”的学生有106人,占69.7%,这类学生怀有程度不等的厌学心理;回答“从来不是”的学生共有17人,占11.2%,这类学生厌学心理严重,他们完全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检查督促下被动地进行学习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人检查督促就不学习。调查同时表明厌学学生的队伍随年级增…  相似文献   

18.
石永祥 《教育现代化》2005,(10):121-121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爱和信任的缺乏。常会使他们的自卑感增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183;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家长不娇惯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是对的。但是不要把批评当成主要或是惟一的教育手段。正确的教育方法应当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进步和长处,激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这个道理一般家长都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更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得到。特别是那些毛病比较多的孩子,平时听到表扬、鼓励很少,批评成了“家常便饭”。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占了上风,孩子就更其实,任何孩子身上总是有积极因素的,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只不过是有的孩子身上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