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听过某“感恩教师”专家讲师团的报告,对演讲的内容却有些不寒而栗:老师们退休后,不是腰不直,就是肺不好。
  学生听了之后,谁还敢当老师?也有演讲者鼓吹:老师退休之后,活不过70者居多。学生听到后会误解:教师是短命的。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过:“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这样成为科学家的。”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李镇西老师曾说: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不是阅读和写作,教师毕竟不是作家,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实践和思考。他同样把思考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近日,我读了原绿色的《瞄准终点》一书,心中涌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以“思考”的姿态做老师。  相似文献   

3.
一位姓王的中学语文教师告诉笔者: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学的内容也由学生是否应该听转向学生是否喜欢听;他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变得缩手缩脚,多在充当“和事佬”……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学生利用给老师打分的“武器”对他进行“报复”。甚至有的学生在遭到老师批评后想尽办法“炒”掉老师,致使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很不稳定,一个学期换了多位教师。我曾与这个班的学生代表谈话,他们普遍认为老师被学生“炒”并不是因  相似文献   

4.
有的老师问我:“魏老师,我一上公开课,自己就紧张,学生也紧张,平时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的学生也变得结结巴巴。你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学生们在舞台上,下面一两千人看着,学生不紧张吗?”  相似文献   

5.
徐亚群 《中学教育》2006,(10):40-40
孩子在另外一所学校上学,放学后我去学校接他。顺便到他们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找一个老师有事情,让孩子和我一起走,孩子不愿意上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老师说了不准进办公室。我说,我和你一起上去,爸爸也是老师,你是和爸爸一起去找人有事情的。孩子很是紧张地跟我走上了楼梯。到了楼上办公室不远的地方,孩子紧紧地和我偎依在一起,显得更加紧张了。教师办公室对于学生竟然有这么大的威慑力,我感到很是奇怪。  相似文献   

6.
每每站上讲台,我心里总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希望学生们认真听讲发现我讲课的不足,那意味着我的学生们在探究性地吸取知识,又害怕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讲得不对”,这又意味着我不是一个很称职的教师。这一奇怪的念头引导着我在教学中既努力提高自己,又不断让学生们质疑我的讲课,从而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一天,一个学生向我告教师的状:“因为有点私事,今天我没上课间操,也没请假,班主任老师非得要罚我在操场上跑两圈。我对老师说,这是体罚。老师说,不跑步就别上课。校长,老师体罚学生对吗?不让学生上课对吗?”我回答道:“老师体罚学生不对,不让学生上课也不对。你违纪在先,虽然老师纠正违纪行为的方式不对,但动机是出于维护学校的纪律,也是对你的健康负责,不是和你故意过不去。你没有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指责教师体罚,这就把事情闹僵了。要想解决问题,双方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出操却不请假对吗?如果有错误就应该向老师承认,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勇敢者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一、“我不是老师!”不久前,笔者在国外接受短期培训时,曾碰上这么一件事:某日笔者前往图书馆查寻资料时,和指导教师不期而遇。笔者上前打招呼:“您好,老师。”指导教师客气而又认真地回答:“你好。但我不是教师,我只是一名推动人。”类似的情况,早先也曾听来华工作的多位外国专家谈起过,国外现在对教师,特别是对职业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9.
声音     
《教师博览》2013,(5):33-33
<正>如果你是新教师,我会告诉你,你在未来岁月里会有一些非常难过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你尽了很大的力,心里依然很难受,因为学生不听你的,学生也不理解你,你回到家里会很难过,以至于你想:我不是好老师!但实际上,你并不是坏老师。请大家一定记住,做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我现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我依然有很难过的时候。好老师,就是能够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10.
我曾收到一条来自学生的短信,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朱老师,在众多同学心目中,您是一个平易近人、开朗、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这是新时代老师突出的优点。同时您也不缺乏传统教师的责任感与博爱精神,我知道,很多时候您的微笑不是放纵、是宽容,是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11.
各位看官放眼望去,当今教育界似乎无一人不是痛苦的: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不言自明,按下不表。老师们也是水深火热,痛不欲生。就连优秀教师们,精英教师们这些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英雄们也是痛入骨髓啊!君不见,报告会上哪个不是“我不是合格的父亲或母亲,不合格的儿子或女儿,不合格的丈夫或妻子……”,然后涕泗滂沱?试问:如果老师们都活不下去了,中国的教育怎么活下去?中国怎么活下去?是的,在今天中国教育现状下让老师们痛苦的理由太多了,譬如工资不高,还要拖欠,譬如工作辛苦,疲于奔命等等。但是,在这些痛苦之外,就没有些许让人快乐的理由了吗…  相似文献   

12.
王宇江 《班主任》2001,(6):27-27
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具有诸多美好的品质。我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到,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做到“一像”“三不像”。一、是老师又不像老师。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是一个好老师。他(她)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此同时,班主任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教师地位,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不能一切自己说了算。学生不能提出不同见解。如果班主任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势必禁锢学生的思想,捆绑了学生的手脚,时间长了,学生便想挣脱这种禁锢,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会形成紧张局面,从而动摇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班主任既要有老师的尊严,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是老师又不像老师。  相似文献   

13.
杨华然 《师道》2002,(12):10
学生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后说:“我被上政治课了。”孩子调皮,有家长会无不痛心地说:“晓得政治老师是怎么教你的哟!”对人们如此看重政治我非常欣慰,可这又真让我感到委屈!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不难听出,似乎所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教育失误全都归咎于政治老师们。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政治教师和思想品德教师混为一谈。就连许多教育工作者也会犯这样近视的错误。常常听到有的学科老师在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时说:“去,叫你们政治老师好好教育教育你!”我想问,政治教师教什么?———政治。这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这一年多,我加入了好几个教师QQ群,内里有些教师是一些知名网友,有的还是颇有名气或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从群信息可知他们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从老师们上线的频率中,我感觉到一丝不安.部分老师的在线时间很长,不是在这个群里留言,就是在那个群里论道,不是在这个论坛做版主,就是在那个论坛当主持.笔者有些疑问:这些一线老师不需要备课吗?不需要组织学生活动吗?不需要和学生谈心吗?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特别是一线教师,有很多常规工作必须要做,此外,还要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关注特殊学生等等.如果教师不抓住学生在校的这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只是坐在电脑旁边鼓捣自己的"副业",常常参与一些无聊或是无意义的网上闲话,就有些主次不分了.  相似文献   

15.
我也曾当过学生,也曾把老师视作自己的偶像,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也曾无数次模仿老师的举手投足……所以,当了老师的我每时每刻都诚惶诚恐,唯恐自己带坏了学生,从穿着打扮到一言一行都害怕失去作为教师的本分。  相似文献   

16.
许锋 《甘肃教育》2011,(9):94-95
我不是任课老师,不任课。在大学里似乎没有其他称谓,学生叫我老师,我答应。久而久之,也就成老师了。  相似文献   

17.
快乐生活123     
您想了解我的家庭吗?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音乐之家,我们家的成员不是老师就是学生.我爸爸是中学的音乐教师,妈妈是中学的汉语教师,我和哥哥是学生.所以,我们家带有学校的生活色彩--紧张而愉快.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有幸参加了市青年教师实验技能比武的评委工作,我的感觉是比参评教师还要紧张,心情是既诧异又失落,不禁思考:我们的年轻教师怎么了?许多教师的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且态度漠然。我也经常有机会听年轻教师的实验课,却惊讶地发现许多实验课都上成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课。看来,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势在必行。那么,该怎样培养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某教师曾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不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 ?即使我考试得到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言论我起初也感到很愤慨。学生对辛辛苦苦向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说出那样的话,不啻是一种忤逆和反叛。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个学生说的话其实没有多大错。试想,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  相似文献   

20.
现在很多老师经常讨论一个话题,现在的孩子学习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的评价也无动于衷。更有学生对学习感到紧张、焦虑。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不能安心,为什么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呢?这样下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问题的。这时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是有关这方面的建议吗?我拿出这本书,重新看了起来。其中第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厌学虽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没有学习愿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消极学习的,缺乏学习的热情。我想何不从这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