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是我国清代的目录学家。在当代的一些目录学著作和讲义里,都要阐述他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贡献,其中都要着重提到他的“六经皆史”的观点。如北大、武大《目录学概论》编写组的《目录学概论》第二章里说:“‘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总的学术观点”。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里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报纸”这一文献类型,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史学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报学界则认为“邸报”就是我国古代的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对“邸报”产生的时间,报学界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上风。如梁家禄在《中国新闻业史》中称:“最早的报纸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出版的《开元杂报》”;郑如斯和萧东发在《中国书史》中也称:“‘邸报’  相似文献   

4.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6.
《宪章录》是明季史家薛应旃所纂的一部载录本朝历史的编年体史著,史料价值甚高。是书之史料价值体现于“载录史实,翔实得宜”、“点睛之按语”、“开‘宪章’史著之先河”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二、史 部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史部居第二位,著录史书。 (一)释“史” 我们要探求史部文献的学术源流,就不能不首先了解“史”字的意义。 “史”字本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是右手,右手持“中”,许慎训“中”为“正”,指人的品德,意谓史者记事要秉持中正之德。但是,品德是无形之物,不可手持,所以后人多不同意许慎对“中”的解释。那么,“中”是什么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持中’即持册之象也。”江永《周礼疑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权术论》一书,在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问题上值得商榷。《权术论》专门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指出:“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政治斗争舞台上,权术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显示不完的‘神通’,数说不尽的‘风流’,使无数‘英雄’竞为折腰。”《权术论》宣扬了些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先弄清“权术”的概念。《权术论》给“权术”下的定义是:”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并申述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权术,一般都是专指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9.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1.
“当”非“当子”、“档子”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非“当子”、“档子”辨王荣声王玉声侯传学在1994年第4期《档案学研究》《档案名义考析》一文中,根据《周礼》郑注:“贰之者,写副当以授六官”的记载,释“当”为我国古代对文书的通称,并认为:“称正副本为‘当’是取‘当’的对偶义。称文书为‘当’不仅...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鬼谷子是最富有神密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始见于魏晋南北朝以后。有一种看法认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一位研习谈说之术的隐名埋姓的学者。论据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鬼谷先生。’《张  相似文献   

14.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15.
街市坊间,有一本名曰《精神档案》(2001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厚书赫然摆放在书架上。“精神档案”,一个全新得让人难以估测的名字。我随手取下翻阅,细读内目,却是一本有关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十几位精英学者围绕中国的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学本质等诸多敏感问题高谈阔论,丝毫看不出与档案有什么干系,而且,这“精神” 亦不知指什么。 不过,书的编选者、《书屋》的主编周实给了我们一个出书的意图,他在代序里说,“这是一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学的备忘录,堪称二十世纪的‘精神档案’,之所以名之为‘精神档案’,目的是为这段历史存档,因为一切人类历史的核心部分还是思想史。”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在《经济参考》报上的“烦人琐事”栏目中,看到一名通讯员发表的《写稿与‘偷报’》的文章,说他为寻找自己被录用的稿件,不惜到外单位“乞讨”,甚至采取“偷”的做法。原因是某些新闻单位不向作者寄“样刊”、“样报”。我写稿的历史至今已有30年  相似文献   

17.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9.
《全国总书目》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连续性、综合性书目。本文通过“‘性质’的演变”、“分类、著录的演变”、“出版时间的演变”,对它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国家书目的“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季老的勤奋     
《出版史料》2005,(3):68-68
季羡林的《糖史》一书出版,是他关心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季老以八十二岁高龄,为了搜集糖史的资料,利用《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等一系列大型丛书,在1993、1994年期间,“我几乎天天跑一趟北大图书馆,来回五六里,酷暑寒冬,暴雨大雪,都不能阻我来往……从书架上取下像石头一样重的大书,睁开昏花的老眼,一行行地看下去。古人说:‘目下十行’,形容看书之快。我则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养成了目下二十行,目下半页的‘特异功能’,‘蔗’字和‘糖’一类的字,仿佛我的眼神能把它们吸住,会自动地跳入我的眼中……一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