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神话与道家、道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有着相同的关于宇宙、自然、灵魂等的认识与观念,但晚起的道家、道教显然是受了神话的影响。神话在其流传过程中受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被仙话化了,其结果是一部分神话借助道教得以保存,道教借助神话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秦神话人物西王母是道教尊崇的女仙,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的神仙境界。先秦时期的西王母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西王母神话充满对神仙世界的丰富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宗教观念。道教对先秦西王母神话进行了吸纳改造,赋予西王母统领女子学仙者最高权威的女神形象。道教认为昆仑山为天之中岳,乃西王母统众女仙所居之地。道教宣称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都归属西王母管辖,而西王母所居宫阙,就在昆仑山墉城之内。在魏晋道教的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各派中,上清派尊崇西王母奠定了道教西王母崇拜的基石。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华存都尊西城王君为师,而西王母则是居于上清派诸尊之上的祖师。道教上清派对西王母神仙形象进行了完美建构,道教女仙西王母与昆仑山叙事是仙山崇拜的典型。道教在秦汉西王母传说的基础上,对西王母女仙形象不断润色创新,奠立在神话思维基础之上的道教西王母神话,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表现力推向极致。道教西王母仙话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要内容,道教赋予西王母神话和昆仑山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在汉代,一些神话完成了由神话到仙话的飞跃发展,即有些神话首次出现仙话化的表现;一些已具有仙话化倾向的神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化。汉代神话仙话化倾向主要是受神仙方术思想的直接影响和神话载录者的侧面推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和文献的角度对河伯神话的渊源和流变情况进行考察,河洛之地应该是河伯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与最初的流传地。同时,冯夷、冰夷、无夷等虽然名称各异,情节有别,但他们与河伯神话都从属于东夷集团,有着整体意义上的神灵观念。秦汉之时,河伯神话在道教的影响下逐渐仙话化。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河伯神话的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就是华夏各民族彼此融合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叶法善是唐初的道教宗师。民间奉他为“国师”、“神医”,羽流尊之为“真人”、“法师”。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小说、神话、传奇与仙话交织,真伪杂厕、史实最晦的人物,鲜有人将历史的真实与后代追思想像的虚诞加以严格甄别。因此,结合正史方志、金石碑刻等历史文献,考证并明确唐代道教宗师的郡望、占籍与乡贯等相关问题,有助于叶法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仙话中的遇仙故事,到隋唐大多是凡人与仙女相恋、一夜情的内容.这原本是充满了浪漫的赤裸裸的性爱色彩的,但到了宋代,人仙恋故事发生了明显的嬗变.它净化了性爱元素,仙女们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发乎情止乎礼仪,而且她们的身份地位也较前代遇仙故事中的仙女们大大降低.这实际是徒有遇仙之名而无遇仙之实的"爱情神话怪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演绎理学的道德观念.这种嬗变是因有宋一代理学的甚嚣尘上,以及宋代道教的改弦更张,使得人仙恋的故事不得不浸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散发着浓烈的道学气.透过这一嬗变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互动关系,宋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烙印,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花间词题材内容呈现出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摄入道教神话与仙人传说;二是以女冠为题材;三是在词作中泛化引用"仙"意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8.
赵晓琳 《华章》2007,(10):220-220
在神话仙话化的演变过程中,大众心理对这一演变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对长生不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和精神胜利的需要这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分析了大众心理对神话仙话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神话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文入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神话思维的承袭,还是对神话母题的解析与重构,其间,传统文人都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但是,延至唐宋时期,传统文人不再斤斤于原生态神话及其变种的转述,而更多地着眼于与神话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表露及仙话的开掘,明显地表现出以仙话替代神话的倾向。正是文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给神话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开启了神话演变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小说中的狐仙神话深受儒教、佛教、道教、中国古代先民的神性意识多元文化的影响。根据比较故事学的理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狐仙神话可以看作为母题链,能够从中提取出动物托梦、轮回果报、修炼成仙、白色动物和动物感恩五个母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折射出期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矛盾斗争的突出特点,彰显了自然界的强大和恐怖,以及先人的苦难生活和悲剧命运,借此昭示先祖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悲剧意识。晋城古代神话传说众多,具有英雄特质的女娲神话、神农传说,以及具有地域特点的有凤来栖、桑林祷雨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研究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所隐含的管理学寓意,可以探寻"中国式"管理思想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越南汉文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皇越春秋》是越南汉文小说中最经典的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这部历史演义小说中,浸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越南本土文化.这篇文章不在分析它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或将之与《三国演义》比较,而是重在分析文本中的神话传说,通过分析,了解其中的神话传说,进而认识这些神话传说与越南神话传说的联系,以及这些神话传说与中国神话传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行仁爱思想,以史官和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先秦学者们开始了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力改造:以虚构远古历史宣扬以德治国、安民利民的仁政理想,以重塑神话人物树立天下为公、爱民如子的仁君典范,以善恶之争彰显天命无常、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于是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被重新编写,神话人物被重新塑造,神话阵营被重新划分,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在这里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时代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仁爱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神话概念的理解向来有“广义”、“狭义”两说。本文主张中国神话是一个发展的系统,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文章对道教神话进行了界定和描述,认为其对中国远古神话母题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角色、观念与情节三方面。它对中国神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远古神话的改造,一是创造新的神灵和新的神话,并发展出新的神话母题。  相似文献   

18.
商周青铜器极好地做到了造型设计与装饰纹样的贯通勾连和交相辉映。不管是现实中真实的动物,还是想象中虚幻的神兽,往往都流传于神话传说当中,通过人们的理念构想反映于青铜器造型与纹样之中,反映出造物者相当浓厚的神话设计思想与理念色彩,从而使商周青铜器达成了从语言文字到视觉图像的文本转换。  相似文献   

19.
徐旭生对考古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上古三大集团”理论;二是在古代国家形成的问题上,古代中国经历了氏族社会的解体——夏王国的建立——秦汉大帝国的形成;三是任何民族历史开始的时候都是传说和神话杂糅在一起的,掺杂神的传说同纯粹的神话有分别,可在传说中找出历史的核心。徐旭生考古学研究渊源除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及对古史研究的热情外,到西方留学经历使其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人类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以及国内学者蒙文通、傅斯年对古代民族的划分理论都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对疑古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推动了苏秉琦“区系类型说”的提出,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通过研究神话传说来进行考古研究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黄帝部族由西向东进入中原,定都有熊(河南新郑),在这一带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与传说,同时也有相关的地理神话,对河南黄帝神话与传说的研究有助于考察神话与传说的关系,同时也能反证上古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