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胡宏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以“理”(性)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理(性)气二分的理本论,胡宏则以“性” 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心性合一的性本论。朱熹的“理”虽存有但不活动,虽超越但不内在;胡宏的“性”即存有即活动,既超越又内在。  相似文献   

3.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势”范畴是由书画理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王夫之论“势”,强调“心神忍力”的修养和“缩万里于咫尺”的意境,他透过诗作评论展现出来的“势”理论,比前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主张通过“忍”来取势,则是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撰<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史论价值极高的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无论史论方法,还是史学思想,王夫之<读通鉴论>都别具慧眼.王氏运用辩证发展眼光,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观,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兴亡之论,统贯全局,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探讨朝代兴亡之理,是其超越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理一分殊”作为一种理学的本体论模式,具有多重思想逻辑层次的关系和内涵。从普遍的“理一分殊”本体论模式到一般的“分殊”体认的方法论,到具体的敬知双修的认识论,构成了朱熹的一种独特的东方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除具有德知合一、修养与认识合一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有机直觉体认、系统整体把握和主客一体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的“诚明合一”论既继承了宋明诸儒思想的有益成果.又对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解救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诚信危机.需要我们挖掘王夫之”诚明合一”论的思想资源.继承其中合理的因素。王夫之“诚明合一”论对我们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王夫之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欲观。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李圣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89-90,101
从义理的角度论述了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认为“理明经通”、“理辨真伪”、“理为纲纪”、“理一分殊”是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从义理的角度通过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挖掘整理,以期达到对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条线管理、教育与教学割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体系重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之一。应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三互式”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工作机制“教导合一”、课程改革“理实合一”和教育评价“知行合一”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朱子美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朱熹的美学构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论强调“从道出”,道合一,突出了艺的认识作用;诗论强调“感物道情”,突出了艺术创造和审美的主体性,体现了艺的审美作用;美育论提出“游艺之学”,强调美育的“引善”功能,实即朱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朱子美学构架中渗透着一种开放的理性精神,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一是突破。就继承而言,以真德秀、魏了翁为代表。就突破而言,则有严羽与王夫之,以及对朱子体系持否定态度的明中叶浪漫美学。  相似文献   

15.
数千年中华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哲圣贤,在众多英哲圣贤行列中,有一位以他在“政论、吏论、思论、诗论”方面的丰厚著述、独到地见解而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就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夫之(1616—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为船山先生。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志士,早年曾亲自参加抗清斗争。中年以后,隐居著述,始终不与清廷合作,临终前自题墓碑云:“明遗臣王夫之墓”;在思想史上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对中国哲学理论有重大建树,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他既是古代哲学的总结者,又是近代哲学的开启者;在中国诗学史上,他是清初最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在总结继承优秀诗学传统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在史论上,坚持进化论,提出了超过前人见解的“理势合一”说。总之,王夫之在“政论”、“史论”、“思论”、“诗论”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政论”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宋代思想家朱熹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四个来源 :“德教乃为政之本”的思想、“民本”的思想、理势史观、南宋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 ,前三个来源乃是属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的儒家历史观 ,而最后一个来源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朱熹就是在这些学术思想渊源下提出了社会改革的主张 ,其改革思想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整顿风俗、正君心等各个方面。通过他的社会改革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改革内容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朱熹的社会改革思想是全方位的 ,并且是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遗产 ,又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变通损益、发展和传统改革所无的全新内容 ,具有恤民、尊贤、正君和求变、求实、求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依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准确性、主体性、学以致用等基本原则,提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三进”工作的路径,即通过“因势而新进教材”“因人而化进课堂”“因时而进进头脑”,来提升“三进”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在本体论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学说以及精湛的辩证学说,历史观方面提出“理势相成”学说,在伦理学方面,则有“性日生日成”、“珍生、务义”等学说。他提出了精湛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王夫之的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王夫之哲学对现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了行先知后说”。多年来我们的许多教科书和专著都用“行先知后”来表述王夫之的知行观,把它当作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代表性论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王夫之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做了批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个批评推论出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说,而应从这个批评的来龙去脉理出王夫之全部知行观的头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