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史上首台验震器于1700多年前消失后,中外科学家一直试图使它复原。中国科学家近日取得阶段性成果——张衡地动仪之秘初步破解。中国地震学家和考古学家近日宣布,通过大量理论计算和科学实验,失传千年的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地动仪的科学复  相似文献   

2.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此后的1800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地震仪不断得到  相似文献   

3.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此后的1800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地震仪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现代地震仪的出现,让陆地地震强度、  相似文献   

4.
“天文是什么呀?”“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呀?”“为什么会地震呢?”“这次汶川大地震,地动仪的那颗龙珠掉了吗?”“宇宙到底有多大呀?”“星星都有什么样的名字啊?”“北极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吗?”“地球是怎么来的啊?”。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文化》2008,(1):20-22
关于地动仪,最为人熟知的是南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张衡传》中的一段描述:"……形似酒尊……中有都柱……"因成功地验证一场人没有感觉、地动仪却启动的陇西地震而声名远扬.不仅如此,现代地震学之父米尔恩在他的地震学专著中,肯定了自己的地震仪设计来自中国张衡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有人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 其实,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相似文献   

7.
1800多年前,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为什么让8只蟾蜍张口接龙珠?浙江象山一名有心的蟾蜍养殖者,在对蟾蜍连续观察研究两年多后,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蟾蜍不但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物之一,而且是一种对天气变化极其敏感的动物,正是这一特征,让张衡选它作为地动仪的组件.  相似文献   

8.
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就已掌握了一套预报地震的技术,制造出了精妙绝伦的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外形像一只圈足的酒樽,直径8尺:樽上有个隆起的台盖;樽外附有8条龙,龙首朝着8个方向;龙口中含有一粒铜丸;地面上有8只昂首张口的蟾蜍,准备承接龙口中落下来的铜丸:樽中有一根高而细的铜柱,被称为都柱。都柱在接受到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后即向波源方向倾倒。在都柱周围构架了8条通道,使倾倒的都柱只能往一条通道中滑倒。倒到尽头,都柱敲动一个像弩机装置似的牙机,利用杠杆传动,使龙首张开口,铜丸便跌入蟾蜍口中。人们闻声检丸,就可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据当时的献记载:“验之以事,台契若神。“地动仪甚至可以测到发生在数千里外而在洛阳并无震感的地震。这台仪器不仅博得古人的赞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服,足以让人对其发明——张衡心生敬意。  相似文献   

9.
有感地震发生后,地震测震监控系统产生的地震速报驱动地震舆情监控系统自动创建地震舆情采集任务,从而进行地震舆情采集预处理、地震舆情分析及地震舆情展示。介绍地震舆情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分层、总体业务流程,阐述该系统的技术实现及其在抗震救灾、震后应急救援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水库库基岩石组成、水库地震活动特点、控制水库地震发生因素和地震产生的影响等,具有水库地震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贵州水库地震具有以下特点:容易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大型以上水库才会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受水库水位影响明显;水库地震的强度受构造背景影响;水库地震震级小,影响范围小;水库地震容易造成"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11.
当我国相继发生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时,地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特别渴望地震科研工作者给他们普及一下地震科普知识。人们渴望了解的问题是:我国为什么地震频发?造成地震的"元凶"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地震学科专业建设薄弱,人才培养出现严重断层;地震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交叉人才培养乏力;对民间地震研究人才重视不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地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狭窄,数量较少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够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我国地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调整研究生、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增设或恢复与地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各级地震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震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民间地震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高层次地震人才;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形成有利于地震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翔  李哲 《中国科技纵横》2014,(4):241-241,244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尽管地震什么时候发生,强度多大等至今还无法精确的预测出来。但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测某个地方是否会发生地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突发地震对人们带来的伤害。本文将简述地震预测模型建立的过程,希望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地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给研究和设计地震预测仪的专家等带来启发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广泛应用,煤矿的安全生产对地震资料成果的依赖越来越大。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煤矿的工作面布置和安全生产。要想取得较好的地震资料,首先要做好三维地震试验工作,以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试验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三维地震勘探方法试验对于取得较好的第一手野外地震数据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瑞纲 《大众科技》2009,(1):187-188
2008年5月18日的汶川地震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应该出台一个规范的地震保险制度。文章从分析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出发,剖析了日本地震保险特点;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0,(8):47-47
南极地区为何罕有地震? 南极大陆发生的地震很少,有记录的几次地震的震级也不大,因此,南极大陆是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少的地区。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只记录到南极为数极少的地震活动。自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已经有十多个地震台站在南极大陆工作,这些台所记录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只有极少数可能是由火山活动成因的小地震,  相似文献   

17.
王怡 《今日科苑》2013,(16):52-55
地震频发,让地震预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2月2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对当天在云南省巧家县附近发生的4.9级地震成功预警,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地震预警系统得作用。  相似文献   

18.
4月1日,中国地震局宣布面向公众启用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地震信息。有了这个速报系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了解地震信息就方便了很多。但社会公众更关心的是,地震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9.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具有严重的破坏力。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的地震也说明了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震的可预测性是全世界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地震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科学家通过以往的地震发现,地震前夕可以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并以此作为地震预报的突破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