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侵权是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是环境法和民法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同一般民事侵权相比,环境侵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也应有自己的特殊理念。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基本理念应确立为: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2.
环境民事责任即环境侵权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基于其特殊性,法律在其构成要件上作出了特殊规定,如不要求违法性,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实行有限度的举证责任倒置,这些规定有利于对受害人的权利救济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环境侵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单纯地依靠无过错责任原则追究环境侵权人责任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侵权损害在确定责任方面存在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损害救济存在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救济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公共补偿制度等社会化救济制度,能够使受害人及时有效地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4.
与大陆法系将侵权责任仅视为损害赔偿责任不同,我国法律上的侵权责任是以损害赔偿责任为主,其他民事责任方式为辅;我国侵权责任的概念,涵盖了大陆法系中侵权责任与物上请求权两个概念。物权请求权是从权利人的角度出发阐述物权保护的方式,是原物权人在物权遭受侵害后而获得的救济权。侵权责任是从侵权行为人的角度而言,是用来规定侵害他人的绝对权后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相似文献   

5.
对环境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大都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其法理基础在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受害人带来了损害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许多污染行为却并无过错甚至合法;传统民法过措责任原则难以对环境侵害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济,因而要求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无过措责任原则的出现和广泛适用作为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和修正,也是和20世纪法律由个人本位发展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并重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现代侵权行为法中,无过偌责任已成为一项基本归责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一起构成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环境问题民事救济由传统的侵权救济起步,侵权责任由过错归责制向无过错归责变化,妨害与侵犯之诉使环境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现行救济体系.救济宗旨从以人为救济中心、环境与人兼顾,逐渐倾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救济理念先进,措施得力,其发展过程与具体制度均对完善我国的环境救济制度有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损害侵权行政救济模式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规模损害侵权的行政救济模式是借助行政权力解决纠纷的法律机制,它所涉及主体以及权利义务配置机制与诉讼救济、社会救济不同,它在大规模损害侵权救济中所承载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对大规模损害侵权责任实现的意义也不相同。大规模损害侵权行政救济模式在损害风险判断、赔偿标准制定、赔偿范围确立和责任承担方面需要通过行政主导方式加以明确,但是在大规模损害侵权救济中需要做到个体与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尽可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国环境侵权法律实践的发展,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演绎出“过失责任-公平责任-无过失责任”的社会化之路。即所谓“从个人损害到社会损害”,主要表现为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兴起。无过失责任具有过失责任和公平责任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各国立法均致力于通过实体法途径,时归责原则作出调整。在环境民事责任领域确立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采加强时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倩 《文教资料》2006,(13):142-143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有关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但到目前我国的法律未能真正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文章对环境侵权的定义及特征、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环境侵权的救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产品侵权责任中,产品代言人基于消费者的合理信赖而对消费者产生了相应的注意义务,而代言人和产品生产者之间不仅基于代言合同而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还由于二者的实际行为而产生了事实上的合伙关系,这种法律地位构成产品代言人承担产品侵权责任的基础.不同行为模式下产品代言人的侵权责任并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分析.为了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在追究代言人的侵权责任时还应适用特殊侵权的过错推定原则,使举证责任倒置,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负担.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而陷入"审计门"事件之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失败中因存在故意或过失而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为宜,其责任承担方式应以按份责任为主,连带责任为辅。应当进一步完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并加强对承担审计职责的会计师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不能实行单一的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不是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也不能等同于过错责任原则,衡平责任原则超越了公平原则,体现了要求社会分配正义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及衡平责任原则构成,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基础,严格责任原则适用于特殊法域,衡平责任原则作为两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与平衡,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暴露出中国网络隐私权、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互联网技术及日益发达的讨论性社区为人肉搜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虚拟社会基础,法治框架所要提供的则是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对人肉搜索进行价值分析将指引着人肉搜索法治维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铁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应采无过错责任原则。最高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生效后,首例铁路运输企业承担主要责任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判决,体现了严格掌握免责事由、积极适用过失相抵及倾向性保护未成年受害人利益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行为人实施的某一个违法行为具有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双重特征,从而在法律上导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共同产生。虽然两者具有共同特征,但在法律上存在重大差异,如归责原则、举证责任、义务主体、时效、构成要件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应具有选择权,这样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允许受害人选择请求权,既要充分、有效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又要使加害人受到应有的制裁.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第77务明确了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制度,其正当性之争及适用问题成为侵权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国内外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的法律发展表明,该制度在各国侵权法中不具有系统化特征.从高度危险责任制度的设立目的、严格责任的本质特征以及节约社会成本等角度分析,限额赔偿制度在理论上缺乏正当性.在最终废除高度危险责任领域中的限额赔偿制度之前,我国有必要正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并适时调整最高限额.  相似文献   

18.
缔约过失责任是为了维护缔约过程中的信赖利益而创设的独立的民事责任制度,其民法理论根源在于诚实信用与公平原则。不作为侵权责任与作为侵权责任相对应,关注的是作为义务被违反时的权利救济问题,其民法理论根源在于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原则。探求两种制度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法理根源,则是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追问。然而,两种责任的目的与价值并不相同。因此,合理厘定二者的界限,避免不必要的竞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对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为实践中频繁发生的此类纠纷提供了实体上的法律依据,加强了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本文着重将其与共同加害行为、抛掷物行为等进行区别,以明确共同危险行为的法律特征;在分析借鉴各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应当结合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全体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正当性,认为行为人可以通过反证克服因果关系的推定而实现责任的免除.  相似文献   

20.
侵权行为中的次级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应为另一方的侵权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普通法中次级责任通常包括替代责任、共同责任、以及企业责任等。通过对普通法系侵权行为中的"次级责任"及英美国家中相关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能为明确中国法律意义上的侵权责任提供启示和帮助,促进中国法律的完善与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