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并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治、文化和发展前途几个方面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并且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 ,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主题内容认知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 ,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 ,也有尖锐对立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题内容范围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方面讲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一方面又多次讲过,新民主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形态"。例如1944年10月30日他在《解放区文化统一战线的方针》的讲演中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反映,一方面又推动这个社会形态的继续前进"。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曾指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我国内部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问题。为了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华国锋同志的报告精神,这里就有关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为什么说在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不存在了? 三大改造是一场消灭资产阶级的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列宁选集》,第4卷,第89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要消灭阶级,第一步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消灭剥削阶级,建立公有制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步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三大差别,为完全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进行三大改造,就是为了完成消灭阶级的第一步任务。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体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国体即政权的阶级性质,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国体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归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体思想蕴含了新民主主义国体实现的途径设计(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实现的主体(人民)、实现的领导者(工人阶级)等内容,具有过渡性、变化与不变的统一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也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印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比较全面系统地、具体深入地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两者都由特殊的国情决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低,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前后交叉的社会主要矛盾。但两者在所有制结构内部各种成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阶级关系、分配方式的内部结构、时限、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共性和个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8.
1952年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决定立即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是基于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这个决定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适应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后国内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屈利  居红梅 《历史学习》2009,(12):24-25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近代经济领域亦然——新旧经济成分并存、新的经济因素兴衰更替、经济结构处于渐变当中。学生对该问题易产生困惑和混淆,为此我们通过下面一道题目可以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掌握近代中国五种主要经济成分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转入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就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创造条件的,它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点是都是以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客观现状为出发点;都是要完成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转化,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组织社会化;都是以国营(国有)经济为领导(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差异点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政权的性质不同;经济发展的起点和趋向不同;时代大气候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地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制约着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同时,地区文化的发展状况又反映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四川自贡以其独特的井盐经济社会环境,蕴育出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音乐文化——"盐工号子"。本文分析了四川自贡盐号子的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不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基本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基本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是阶级的划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形成于一百多年前,即使列宁的阶级定义的提出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应该看到,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有着一定的时代性。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类社会已从当时的工业社会初期进入了向信息化社会即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转变的开端。而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阶级结构的状况更具特殊性。所有这些,都是经典作家们始料未及的,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适用于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分析的具体设想。加之,过去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状况分析时,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是两个紧密相联的社会形态,二者在指导思想、国体、历史使命、经济结构等众多方面极为相似,但二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政权阶级基础、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占有状况、阶级结构、技术条件三方面看,建立在中古田制基础之上的征兵制在北宋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募兵制,这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并对北宋一朝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印度"一节中,在讲到印度的等级制度时,讲了"种姓"制度.由于各种姓之间在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人们往往把"种姓"同"阶级"误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二者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下面仅就我个人的理解对这两个概念做些说明,以供教师参考.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从"文化与社会分层"关系角度,把文化作为一个阶层划分的标识,同时认为消费方式具有社会分类的功能。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与之不同,它强调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中轴进而引起阶级结构变化,因而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新版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是在1978年和198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过渡性教材。经过认真阅读,我们认为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大量删节了对奴隶起义、农民战争的过多叙述,注意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用于中学历史教材之中。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认为阶级的斗争、发展、灭亡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研究历史上各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讲述阶级之间的斗争都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二是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三是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主要矛盾以及使命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只有讲清楚这三个道理,才能使学生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初中《中国历史》古代部分,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占有很大篇幅。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历史教学必须讲清楚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规律。只有讲清楚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才能正确说明当时的阶级斗争规律和政治上文化上的变化,勾勒出历史的全貌。研究如何讲授有关经济方面的教材,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下面谈谈个人对讲授这类教材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