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研究方法做指导。本文通过揭示社科类研究生在"如何读书、如何搞研究、如何做学问"等方面呈现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总结出了"战、抠、磨、黏"四字诀窍,深刻领会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生学术成长定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和法律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系认为道德和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亦法"。从表面来看,两种学说的对立达到了极致。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深入分析,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理论的契合性。真正的良善之法,不仅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内容良善,而且要具备法律的外在形式。在现代文明的法治国家,出现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时,应当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衡平个案争议。同时,对不合理的法律适时修、改、废,使其成为真正的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3.
王先 《陕西教育》2011,(3):23-23
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给大家的印象是费力不讨好。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然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4.
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中学德育时,应关注三个"议题"——贴近学生生活、讲究日常小节、强化道德熏陶。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校德育始终指向学生品德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况日趋严重。作为农村教师,应有所坚守,以"育人必先律己"的准则和无私的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真诚地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一样,都是身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大好时期,因此,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如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样化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90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更大,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表现出与"80后"大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比较,对我们日后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徐小萍 《考试周刊》2011,(16):130-131
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表达、思考和做事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从英语课堂活动、英语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的英语学习开展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讨,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力求达到"活""新""实"等三个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在政治、哲学、道德、伦理、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有着很多鞭辟入里、影响深远的见解。对于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在课堂上学好《论语》,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  相似文献   

10.
"生成"与"教学"相连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和一些带有"指令性"的话语,它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所以,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雅洁 《天中学刊》2011,26(4):134-135
进入21世纪,国内学术界对"8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越来越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当前,学术界对"80后"大学生道德的研究的主要集中在道德现状、形成原因、教育对策等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80后"大学生道德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当拓展、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价值观取向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2.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劝学"在《荀子》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具有成就个体道德生命,彰显个体生命价值的作用,又具有塑造君子型人才的善的品质。道德个体采用"君子结于一也""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积善成德"以成就好学的美德。"劝学"之德在促进道德个体向上,加强官德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方面给予了我们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学生实施"马列主义"、"两种精神"、"八荣八耻"、"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围绕方向,要高扬主旋律教育;围绕学业,要突出创新性教育;围绕人本,要坚持综合性教育;围绕成长,要填补免疫力教育。其教育目标分别定位在"接班人"、"栋梁人"、"完美人"和"社会人"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主导意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国家和个人在教育互动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意识到教师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价值,还仅仅是在"人力"的意义上来确认教师的价值。学校管理,应该在价值观上实现从"用人"到"成人"的转变,使学校不仅作为教师的工作职场,更成为其发展的舞台。为此,学校管理需要更好地突出服务性职能,满足教师的成长需要;通过制度变革和文化培育,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姜扬 《考试周刊》2010,(32):143-143
在日语中,"ずに"、"ないで"与"なくて"都表示否定的意思,三个词语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很多日语学习者对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本文就三者的用法与异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明远 《师道》2011,(4):34-34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总埋怨没有好的"共同体",也没人"逼",这两条道固然重要,但在专业成长中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内驱力。我们要强调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反省认知,提高自我专业成长反思意识与能力,促进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和"世界和谐"的思想精华,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相应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仁义道德"、"中庸尚和"、"正心修身"、"天人合一"等精神内核,回应了诸如"道德危机"、"传统发展观的‘代价论'"等造成当今社会不和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和"文化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付开镜 《考试周刊》2011,(19):12-13
"学习"一词的含义,就其造字本义而言,不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过程,而且存在深入思考、置疑讨论与反复创新的多重结合过程,更存在自然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双重结合过程。因此,教师要从"学"的含义中提高教学改革知识力,从"习"的含义中提高教学改革的实践力,从"学习"内容的道德性中提高教学改革道德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