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教化学课时,总觉得氢气性质实验部分有点棘手,特别是氢气吹肥皂泡和氢气爆炸的实验,成功率常常不高。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简便易行且效果不错的方法。下面,我就初三化学课本“氢气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节的有关实验谈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本节共有五个实验:①氢气流吹肥皂泡;②氢气的验纯;③纯净氢气的燃烧;④不纯氢气的爆炸;⑤氢气还原氧化铜。我觉得教学过程中按以上步骤安排实验顺序,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至于内容的层次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第一课时将以上五个实验全部完成,既显得紧凑,又避免第二课时再带实…  相似文献   

2.
中学化学教学中,揭示化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特点,改进学习方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一、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传授化学知识加强直观教学在讲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时尽量从演示实验引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再概括出概念和原理。例如“氢气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会爆炸”,除做书上的实验外,还补充用带有小孔的铁罐做了“氢气爆鸣实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讨论了为什么一开始氧气能安静燃烧,以后却发生了强烈爆鸣?为什么纯净的氢气能安静燃烧而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点燃则爆炸呢?我们还采取比喻和联想的方法,用“米和红豆”来比喻,这样今后学到CO、CH_4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爆炸时,也能触类旁通了。另外,利用幻灯、图表、模  相似文献   

3.
一、在氢气实验中发生的事故在做氢气的性质实验之前 ,必须检查氢气的纯度。方法是将一只小试管倒置于氢气发生器的导管口 ,收集氢气。估计集满后用手指堵住试管口 ,将试管移到火焰近处 ,轻轻地松开手指。这时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就表明集得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氢气 ,还要继续检验。有的同学由于性急 ,把刚在火焰上点燃过气体的试管 ,立即套在氢气发生器的导管口上。因为试管内还残留着几近无色的余焰 ,遇到从发生器中导出的混和气体 ,便发生了爆炸事故。还有的同学 ,已经检查好氢气的纯度 ,认为可以做燃烧试验了。但是恰好这时锌粒即将反应…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介绍了氢气的可燃性,如果氢气(或其它可燃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等)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遇到明火或火星、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本同时介绍了用纸筒演示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爆炸的实验,但该实验操作不便且费时,稍不注意就不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和取得明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 1995年 10月第二版初中化学课本《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中的“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的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按教材的方法做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该方法有以下不足 :用燃烧的小木条点火 ,一次点火爆炸成功率不高 ,且有不安全感 ;所使用仪器较多 ,实验操作复杂又费时间。我们将这一实验做了如下改进。a.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b.实验方法。1自制简易制取氢气空气混合装置 :取一废弃无色透明塑料饮料瓶 ,先从瓶的中上部水平切断为上下两部分 ,然后分别将上部及瓶盖作反应容器 ,下部用于收集混合气容器。2自制点火…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化学课程里,有关氢气性质的几个实验是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必做的。但由于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往往会引起爆炸,事故屡有发生。有关氢气实验作以下改进,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一、氢气简易发生器的防爆装置 在学生做氢气性质的实验时,教师虽然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氢气爆炸实验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安全性,借助自制实验盒、一次性塑料杯、遥控点火器等对氢气爆炸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效。  相似文献   

8.
在《氢气制取及性质检验》实验教学中 ,在充分演示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进行了分析、设疑、引导 ,调动学生动手参与化学实验训练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 1)选用药品时加以分析引导。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度较适宜 ,稀硫酸没有挥发性 ,反应制得的氢气没有其他气体杂质 ,氢气较纯净。用钾、钠、铝跟酸反应速度过快 ,制得的氢气难收集 ;而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不能用来制氢气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放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不纯 ;硝酸的氧化性强 ,跟金属反应没有氢气生成。( 2 )在实验步骤及操作技能上进行启发 ,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相似文献   

9.
氢气爆炸实验,因为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为了安全、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很多教师对该实验都进行了不少改进。笔者在进行该实验教学时,在确保安全性的条件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设计、操作、结果记录及分析、讨论,学生经过反复讨论、试验、对比、研究,得出一套全新的氢气爆炸实验装置,即将打火机的电子点火装置改装成氢气爆炸实验的点火装置,开关连线长短可随意调节,既简单、安全、现象明显,又有现代气息。此装置设计已获桂林市科技创新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化学》P54对氢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反应条件为点燃的实验中,传统做法是用火柴或酒精灯点燃,因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实验无法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即使后来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但在操作初始阶段已经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爆炸实验,如点燃不纯净的氢气、煤气、点燃氢气与氯气的混合气体等,若没有很好控制用量,对实验者也有一定的危险.并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改进应用现代电子技术自制遥控点火器于化学实验中.使化学实验更安全、更富于趣味性。  相似文献   

12.
一、对氢气爆炸实验的改进 教材中的氢气爆炸实验在操作上存在不安全因素,以前每次做都心有余悸.后来改为用塑料袋做,但每次都要更换塑料袋,也不符合绿色化学教学思想.经过不断摸索,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3.
氢气作为初中三大可燃性气体,多次出现在教材中,不纯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很多化学教师为了提升兴趣、讲解安全知识会进行氢气爆炸的实验演示,在前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收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利用激光笔和火柴组合的方式点燃氢气,改进实验后,具有安全、爆炸效果明显增强、体验感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3-6]“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实验有一些不妥之处,表现在:1.该实验采用瓶口向下排气法收集氢气,难以判断氢气是否已经充满纸筒,2.用纸团堵塞小孔,密封性得不到保证,而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很有可能从小孔中“挤”出.3.由于做该实验时总会有些畏惧心理,“拿掉纸团”和“在小孔处点火”很难同步进行,常常会出现“还未点火,气已漏出”的局面,导致实验成功率低.4.纸筒不易制作,且只能使用一次,在气流的作用下,稳定性也不好.为了使该演示实验易于掌握、重复操作、现象明显、安全可靠,我在实验教…  相似文献   

15.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是热爆炸吗四川省垫江县教委教研室(648300)赵克俭为什么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或纯净的氧气中安静地燃烧,而点燃它们的混合气体却发生爆炸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材(简称九义教材)对之作了分析·笔者认为九义教材对氢、氧混合气...  相似文献   

16.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试验修订本选修加必修)第六章第三节《通过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式》这节课中的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如果按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去做,一方面该装置不能准确测出无水乙醇的体积,另一方面是测出氢气的体积误差较大。怎样减小误差,使实验较准确呢?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效果较好,误差较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刊 1 999年第 5期《用鞭炮引线做氢气爆鸣实验》一文 ,改进后虽有其优点 ,但该实验的危险性还没有完全消除 ,因为纸筒爆炸后弹射方向的不确定性 ,在课堂演示中有打着师生的可能。我提出另一种改进方法 ,供大家参考。a .实验器材 :电子打火枪一支 ,广口塑料瓶一只 (1 0 0mL乐百氏奶瓶 ) ,单孔橡胶塞一个 ,启普发生器一个 ,锌粒 ,稀硫酸溶液。b .实验原理 :利用电子打火枪放电产生的电火花 ,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和气 ,产生爆鸣声。c.操作方法 :塑料瓶中装入半瓶水 (另一半是空气 ) ,倒扣在水槽中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 ,待刚收集满时取…  相似文献   

18.
对于氢气的爆炸实验,主要是由于危险性较强,在课堂上老师都不会演示给学生看,更不会给学生分组实验。一般都是采用观看视频或者讲解实验。如果将装置进行改进,将危险性降低,就可以将氢气的爆炸实验走进课堂,并且趣味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19.
巧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江西省定南县教委电教仪器室钟剑锋附图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图对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取一只干燥的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氢气,用橡胶塞塞紧待用。取一根直径为1mm的铜丝用砂纸打擦干净,卷...  相似文献   

20.
氢气是最佳燃料,全面了解氢气的性质具现实意义。2012人教版教材已删去有危险性的氢气爆炸实验,只留下氢气的燃烧和验纯实验,结合教材适当拓展,作者将氢气性质实验设计成了拓展探究实验,并做了创新改进。实验教学片断展示包括氢气的最轻性、可燃性、易爆性、还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