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既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依靠纸上谈兵得到,只能在班级公共生活中通过长期体验"做"出来。班级公共生活具有指向现代公民素养养成的基本追求,有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在学生的班级公共生活中,班主任要强化学生权利意识的培育和维权能力的培养,涵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民主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形式,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良性形式。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公共生活的历练,就无从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理性,也就无从诞生真正的公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在我国中小学,近十多年来尽管重视了公民知识的教育,但一直缺乏公民教育的实践土壤。  相似文献   

4.
班级是学生在校成长的第一集体,也是学生公民民主意识培养的直接时空,班级民主生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民主化成长。班集体中的公共岗位是学生履行义务,行使权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学校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公共参与形式,诸如社团自治、学生竞选、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等,从而促进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学习做一个有公共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公民。  相似文献   

6.
民主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形式,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良性形式."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公共生活的历练,就无从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理性,也就无从诞生真正的公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为主线,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主阵地,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在班级里实行值日班长制、就餐自助制、板报团队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组织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高中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逐步渗透公民意识的培养,完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性自律精神和客观理性分析能力的新时期公民。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高中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逐步渗透公民意识的培养,完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性自律精神和客观理性分析能力的新时期公民。  相似文献   

10.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的养成是当代德育的应有之义,而班级生活在当代遭遇集体主义观念的坍塌之后,一度被技术化和操作化。学界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于儿童精神生活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培养儿童的民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团体道德等公共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当代班级生活育人价值开发的努力方向是使班级成为一个拥有公共精神、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保守孩子成长秘密、培养孩子公共品格的王国。  相似文献   

13.
推荐理由 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共空间的形成,即以公共舆论为先导,强调程序意识、形式合理的运作规程,进而追求理性化、契约化与合法化的公共生活。 班级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摇篮,民主化的班级生活是社会组织进步的有力的变革力量。按照民主的理念重构班级的生活空间,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而且由此而孕育的具有自主人格的未来公民,必将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积极维护者与能动建设者。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民主化"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教师可从班干部竞选、班委会宣誓就职、民主内涵及实践等方面,进行班级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6.
民主精神是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当代教育的灵魂。要使学生成长为具备民主精神的新一代公民,学校教育就必须创设成长的民主环境,培养民主意识、民主愿望和民主能力。但是,在当前的班级生活中,民主精神的培育问题较多,教育专制现象屡见不鲜——这应当引起教育者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7.
薛青 《教育》2012,(34):42-43
在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班级作为一所学校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的单位。为此,在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来进行规划和操作。步入学校的第一课公民意识应该包括: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及创造意识,这些意识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班级文化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创设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主的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民主意识,公民的民主意识需要民主的教育来培养。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以及合格公民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带入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加强班级民主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正品质,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民主氛围,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就班级民主化建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尊重学生是班级民主化建设的基础尊重是民主永恒的主题。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参与所具有的价值,即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培养公民参与精神的三个主要途径:教育灌输,舆论引导,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发育,需要重建我们的学校公共生活。张家港市万红小学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对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举措包括:以公民精神丰厚班级文化,将公民习惯融入常规教育,让公共道德渗入学科教学,围绕公民技能开放实践活动,立足公民行动延伸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