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乐府诗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乐府诗的联系十分密切,文人为了音乐的需要而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开始了文人乐府诗创作的源头,又因乐曲的失传而开始了脱离了与音乐的联系的诗歌创作,使得乐府诗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文人乐府诗虽然渐渐远离了音乐的束缚,但相互间的潜在联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乐府原指采诗制乐之官署 ,东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诗体之名称。乐府诗乃配合音乐而歌唱之诗歌。乐府采集俗乐、搜集歌辞 ,主要来自民间。黄门鼓吹乐与短箫铙歌 ,均为俗乐。其中以黄门鼓吹乐更为重要 ,其曲调繁多、乐章丰富 ,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黄门鼓吹乐 ,包含两大类 :鼓吹曲与相和歌。“相和”者 ,并非丝竹相和 ,乃领唱与众人伴唱相和也。两汉时期 ,社会各阶层 ,无不喜好俗乐。文人们参与乐府歌辞创作 ,有三种情况。五言诗起源于汉乐府民歌。汉乐府以叙事诗为主  相似文献   

4.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唯一的文化管理机构,自西周至清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的时间,其中,汉、魏、两晋、南北朝近800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典型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尤其以“清商”为代表的俗乐形态始终贯穿其中,对宫廷音乐的变化、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由仅仅表达欢乐的情绪到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到东汉后期,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音乐的功能离早期的只强调是"德化"人民的工具、以"中和"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的音乐欣赏观念越来越远.这一现象出现在汉代的音乐发展实践中,而并不表现于当时的音乐理论中,说明在汉代.音乐的发展实践超前于当时的音乐理论.  相似文献   

6.
初唐乐府诗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其主流趋势是承袭陈隋余绪,表现为:大部分乐府诗亦步亦趋地袭用前人乐府诗的形制;在题旨立意方面没有多大发展;同时还沿袭陈隋宫廷风气,大倡艳辞、用乐府诗来唱和求官等。但初唐乐府诗毕竟显露出了新时代赋予的新气象:边塞题材的乐府诗风格刚健;形式上出现了律化和歌行化的现象。这些新的变化为后来乐府诗的发展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清商乐是汉族俗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由于受到魏氏三祖及两晋、南北朝宫廷贵族的重视而得以产生、发展与繁荣,其艺术表现力也因为南北音乐文化的大融合而大为增强.本文对清商乐的产生、发展与繁荣以及音乐特点、歌词内容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曹氏父子现存的130首乐府诗,是文人乐府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曹氏父子之所以创作了如此多的乐府诗,与其均雅好音乐等关系密切。曹氏父子对乐府诗所产生的情结虽各有别,但对王权的向往、追求与依恋,乃为其共性。  相似文献   

9.
教坊作为唐代宫廷俗乐机构,初设于唐代。由于唐代安史之乱迸发,宫廷音乐机构规模被迫缩减,内教坊功能逐渐衰竭。随着宋朝建立,宋教坊遵循旧制建立起来,但宋教坊与唐教坊的内容却相差甚远。本文从研究对象教坊的产生入手,进而引出教坊从唐代到宋代如何发展变迁,并结合朝代背景和教坊的具体内容及本质进行研究。从中挖掘宋教坊在唐教坊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并论述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创作是慷慨悲壮的建安诗风的重要组成。虽为父子,三曹的乐府创作仍各具特色,俱臻佳境。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在语言风格、描写对象与抒发情感、构思与章法、体裁形式以及对音乐的处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代,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承两汉文人诗歌创作的低谷而异峰突起,创作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乐府诗,为我国文人诗歌的觉醒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乐府诗创作颇多学习和继承两汉民间乐府之处。本文拟从创作手法、诗乐结合、思想内容(忧生、游仙)、语言特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3.
以"病时"与"即事名篇"为主要特征,"忧黎元"、"补时阙"为其核心所在的即事类乐府,不仅为宋代诗人所雅好,而且还使之成为一时之创作风气。宋代的即事类乐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类型上主要分为"自创新题"与"袭用新题"两种。相对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以"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宋代的即事类乐府在形式特征方面已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其诗题大都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汉乐府式标题",一变而成为以"×××歌"、"××行"、"××吟"结构的歌行类乐府。而近体诗在这类乐府诗中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体诗一统即事类乐府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已为诗人们的艺术实践所打破。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张籍、王建都擅长乐府诗,有"张王乐府"之称。他们的乐府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其独到之处,即富有人情味的讽喻;卒章揭示的收尾;自然流畅、口语化的语言,体现出一种平和、古朴、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汉书》,是汉代最具影响的两部史书,其中有关乐府诗的述论,成为司马迁与班固乐府观的直接反映。司马迁的乐府观,主要表现为对"前乐府"功能的注重、对"古者诗"与"诗三百"的称美、对"前乐府"文本整理的重视三个方面。班固的乐府观,则重点表现为首次对乐府诗进行了概念方面的定义,并由此勾勒出了乐府诗原生态的民歌特性,确立了其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八字,更是成为后人衡量与检验乐府诗的一条准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诗与拟乐府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创作系统:前者是一种依附音乐、可供演唱的娱乐艺术;后者则是隶属文人的抒情言志的个人性创作。王船山对上述两种类型的乐府诗分别作了中肯的评价,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美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采诗形式有两种:乐府机构的采诗和政府官员观风俗的采诗,二者的采集对象、采诗目的和关注点不同。汉代政府官吏观风俗的采诗制度促进了汉代民歌创作的兴盛和题材的集中,促进了诗歌写实性和叙事性的增强,导致了诗歌叙事详于重心而略于枝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王维的乐府歌诗音乐一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如题材相似、音乐种类丰富、音乐基本形态大致相同等等。但在不同的人生经历、气质性格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李王二人的歌诗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特征,如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而王维的大部分歌诗的音调结构与旋法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特点,并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旋律风格,形成了气疏韵长、清雅简淡、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