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略论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等内容,这些优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1892-1982),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在教育研究、实验、普及教育和办学实践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对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重温其坚守的教育家之精神,对呼唤教育家办学的当下,当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它是借"西学东渐"之风,通过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在中国从无到有渐渐兴起的。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来说,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必经的过程。近代学者正是借助这些译著,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出我国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认真总结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译介和导入,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科建设有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总会与清末“单级教授”的导入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遴选专人赴日本考察"单级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办"单级教授练习所"传授理论、示范操作,并通过受训学员将"单级教授"推向全省乃至全国,是江苏教育总会在清末开展的一项颇具影响的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单级教授"成为当时国内传播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有力载体,对"单级教授"的实验与研究折射着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以"译介为主"的印痕.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前沿》于2006年创办,全英文季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副主编是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顾问编辑是加拿大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编辑是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和英国约克大学查强教授。在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的专访中,顾先生认为,中国创办外文期刊介绍中国教育,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外文期刊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中国教育学前沿》虽然以介绍中国教育为主,但也不排除介绍一些外国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在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名誉校长许美德的专访中,许教授认为,书评可以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对研究中国教育的国外学者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中国教育学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已经逐步瓦解,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尚未最终形成。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我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比较教育的奠基人。他参与中国教师教育的实践和研究60多年,亲历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本访谈中,顾明远教授叙述了他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中,许均教授回顾了他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经历,总结了发现、培养博士生的独特体会;鼓励广大研究生导师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面貌。  相似文献   

8.
厉以贤先生是新中国培养造就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和社区教育泰斗。本文以历史见证者的眼光,真实地叙述了厉先生的学术生涯和成为一代大家的卓越贡献,中肯地评介了他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现代教育原理创新、重建教育社会学和首开中国社区教育先河等多领域的学术创新对于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了他始终执着人本教育信念、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9.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莫基人和创建者,是蜚声海内外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大师.潘懋元教授坎坷曲折、富有传奇的一生,对于全面研究潘懋元教育思想,全面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潘懋元教授的一生,可谓是一位世纪学术大师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止于至善的奋斗、革命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其二,是以张瑞?教授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此外,何光荣教授的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也别一格。他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呈现出传统学术贯天人、通物我,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达"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在此次访谈中,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育人类学学者滕星教授阐述了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0gbu)对教育人类学的贡献及影响,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杰罗姆.布鲁纳(J.S.Bruner.1915-)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宁。20世扣80年代,我国教育学界就已经注意对布鲁纳学说的介绍。直到现在,布鲁纳的一些教育思想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译介过程中,我国学者对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介绍颇多.而对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介绍甚少。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是比较教育创立20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发起和设计了主题为"比较教育的传统、新使命与未来发展"的世界著名比较教育学者访谈,以回顾和总结比较教育的发展,审视比较教育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探寻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笔者对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贝磊教授的访谈历时一个半小时,该篇文章是在访谈和参考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主要涉及下列议题: 1.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 2.比较教育的发展性和多样性; 3.比较教育视角下的课外补习; 4.比较教育中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位大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学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实践这几个方面.董仲舒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教育译介是教育交流的重要手段、方式和途径,它对于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曾经发挥过并且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欧美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和法规等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译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结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中外教育交流、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柯小卫 《生活教育》2011,(11):40-43
陈鹤琴先生(1892~1982),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在教育研究、实验、普及教育和办学实践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对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重温其坚守的教育家之精神,对呼唤教育家办学的当下,当有  相似文献   

18.
陈思和教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史上的重要学者,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他所具有的重要而独特的学术思想,在于他的包括学术研究、学术教育和学术出版在内的相当丰富的学术实践,更在于他的超越学科限制、深邃博大的学术世界与广阔的人类世界和中国现实的深刻联系,以及在这样的联系中体现出的独特的知识分子精神。  相似文献   

19.
伊恩·韦斯特伯里教授是美国课程领域的领军人物,是美国《课程研究》杂志主编,是施瓦布的学生,芝加哥派传人。这篇对他的访谈主要围绕通识教育展开,此访谈有助于中国学者更清楚地区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更真切地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以及面对21世纪的急剧变革通识课程应该如何超越原有模式构架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特殊年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全教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在此特殊时刻,我们迎来了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成立40周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带着对我国比较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有关思考和困惑.我们对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顾明远先生做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