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南朝寒人势力在政治上的兴起,文化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是其重要因素。自永嘉之乱,来自北方的门阀士族大多迁徙到江南地区,北来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南地区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寒人也从中受益,南朝寒人兴起也正是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开发的重要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南朝随着寒人掌权的兴起,士族逐渐被排挤出政权的核心,仅自保家门而已。他们或寄情于山水,或沉溺于女色,总之从广阔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人生退缩,其气质愈来愈纤弱。这种心态对整个南朝时期的辞赋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烙上了明显不同于前代的的风格特征——“义取其纤”,本文从题材的选择到情感的抒发来分析这种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3.
赵翼《二十二史剳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望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依之为心膂。”赵氏提出的命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寒人与君主的关系,一是寒人与士族门阀的关系,一是士族门阀与君主的关系。本文只想就寒人自身的问题提出意见,旁及相关问题不拟细述。所谓“寒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根据《宋书》、《南齐书》及《南史》的《恩倖  相似文献   

4.
刘宋以后,寒人兴起。寒人之所以能挤进士族队伍,在沈约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一万许钱",即更改籍注,"冒籍"成了法定的士人;但是在徭役的重压下,极端困窘的小民大多无力做到这一点。不过这种凋零、残破的情形却未在时人作品中留下印记,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南朝社会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庾子山究竟属于南朝士族中的哪一阶层,这是目前研究界尚未重视的问题。杨白桦在《论哀江南赋及其序》中,把子山作为“士族名流”与“高门甲族”等同起来;日本学者横山弘在《庾开府传论稿》中,又把北来贵族看作一个整体。因了“北来贵族又是南朝贵族制的轴心”,故称子山“基本是处于南朝世族的中枢之内”。然而,南朝士族内部,不仅有北来贵族和江南士族之分,还有高门甲族、中等士族、寒士等严格的等级差别。由此区别,他们在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处世态度上,不仅同中有异,有  相似文献   

6.
西晋人刘毅在论及当时九品中正制有八损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后来沈约在《宋书·恩幸传》中曾引用此语并将其改为“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这绝非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因为在魏晋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词语的内涵不断被历史本身所更新,正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势族”一词在魏晋南朝文献中出现的具体语境为例,其所指先后经历汉末的地方豪族、西晋中央政府中的势力集团、南朝迅速兴起的寒人群体等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过程与门阀势力在此时期的兴起、盛衰基本保持同步.故到沈约修《宋书》之时,不得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词语作出更换.  相似文献   

7.
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南朝三吴地区的侨姓、吴姓士族日益腐朽的时候,襄阳、江陵地区的“南来北人之武力集团”异军突起。襄阳、江陵的武力集团包括两个阶层,一是次等士族,二是高门士族。关于次等士族的问题,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则准备讨论高门士族,亦即所谓晚渡士族的问题,以期对南朝士族和南朝政治的研究有所裨益,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朝的武职官,官位较高,在朝中的班次较前。地方武职官,较之民政官,品秩更高,职权更大。所以武职官政治地位较高。由于政治地位占优,经济地位也占优。但魏晋南朝人们对武职官则是轻视与鄙薄。这不在于武职官的地位,而主要关乎人们的观念。这些观念与士族的文化条件有关,也与这一时期的清浊观念有关,还与个人好尚有关。实际上,士族也离不开军功,武力。  相似文献   

10.
晋宋之际,寒人力量崛起,也给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讨论寒人与文学的关系之前,有必要了解寒人一词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大致说来,寒人和寒士是指其先辈——特别是父祖辈无显赫社会地位,而使子孙无晋身之资者。寒素一词,西晋时荀组曾认为:“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包括门之寒和身之素两个义素,南朝时这个词用得不多,有时便同于寒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原先南迁的士族由于各种原因回归北方。这些北归士族在北朝的发展状况迥异。太原王氏与渤海刁氏北归后在北朝顺利发展,分别呈现出“中央化发展模式”与“土著化发展模式”。琅琊王氏却因为没有成功实现“中央化”.也没有完成“土著化”,因而在北朝迅速衰落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韵文的礼节之用 ,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 ,步入封建社会后 ,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 ,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 ,不但用于礼节的韵文种类不断增多 ,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3.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潜邸旧臣是宋真宗朝的重要政治力量,它由真宗任开封府尹、亲王、太子时的官员随从组成.这些人文化素质较高,文官数量较多.但武将官大而无功,文臣无为而因循,没有趁和平的有利形势,改革政治,发展生产;而是和真宗一起延续、因循太宗后期的保守政治,给之后的宋朝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则对《诗经》没有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众说不一。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这里面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在,这就是所谓《诗经》“国风”绝大多数是民歌的观念。其实,楚风带有浓厚的民歌特性。而《诗经》多是当时贵族创作的诗歌,反映贵族阶层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入民歌色彩的楚风。  相似文献   

17.
由于明代卫指挥以下军职世袭,所以每座卫城及其周围都聚居着众多的世家大族. 在25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通过相互通婚,形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军功集团. 本文通过海城西四镇出土的数块明代墓志,对徐氏家族的形成和变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盛唐化的建设上,张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说本门第寒微,在初、盛唐社会化的转型时期,以其杰出才能,得预“近代新门”。又辅佐玄宗,共同营造了崇尚学的、宽松的社会氛围,为盛唐学的到来作了人才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他以一代宗的身份,事实上成为盛唐学的开路人。  相似文献   

19.
由南朝入仕北朝的文人是一类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没有结成文学集团,也没有形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相同的内质:乡关之思、忠臣之叹、身世遭际之悲;他们相互又有较密切的交游,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群体意识网络。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成为士人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唐代谏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敢于大胆言谏,不惧刑罚,有时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唐代谏臣言行之中充满生命美学思想,对后世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