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BBC纪录片在国外市场广受好评,但其中国市场影响力仍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进而指导一类纪录片提高在特定区域的影响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学者从美学、传播学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剖析,但少有学者从西方修辞学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在修辞学的视域下,以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为语料,分析它的制作、传播以及受众的接受与认同状况。剖析了中国受众的观影心理以及观众构成,重点分析了BBC纪录片在中国未能受欢迎的原因——受众认同的"失败"。受众的接受与认同对BBC纪录片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提升乃至中国纪录片扩大国际影响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1972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9—2007.7)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他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的方式"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播出后激怒了中国并轰动了全世界,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中意外交事件以及在中国乃至意大利持续了一年多的大规模全国性批判运动。2004年11月至12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学术观摩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历经32年终于在中国公开放映。2007年7月安东尼奥尼逝世,11月意大利正式发行《中国》DVD。从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三十年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不仅注重作品的多义性及读者作用,且其《知音》篇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同时,刘勰还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观点,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通过对《知音》篇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以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切入点,分析其与《知音》篇的异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电影的翻译便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负载词无处不在,这也同样包括中国电影台词。目标语观众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一部电影取决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前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文本,中国电影中文化负载词字幕的翻译研究比较少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地位,重视读者审美经验及其对于作品的反应和接受。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电影《非诚勿扰》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6.
基于海外视频网站You Tube的观众评论构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软件Ant Conc对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海外接受情况与传播效果进行词条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部分观众对中国纪录片外宣持有偏见,但得益于作品本身的制作精良,该片总体上受到海外观众的肯定性评价。在国家话语体系建设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叙事方式和制片策划只有以满足观众的诉求为目标,克服主要针对国内宣传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外语纪录片被引入中国;同时,很多优秀的中文记录片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字幕翻译的地位愈加重要。本文借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字幕翻译,从而更好地促进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973年,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在美国上映,被评为1973年在美上映的"十佳纪录片"之一;1976年,伊文思的《愚公移山》上映,却遭到西方世界的抵制。其实把他们两人的影片放在一起来看,就能得到一个当时中国的大致影像。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电影《末代皇帝》是中国题材的异语创作,即用外语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影片,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西方文化元素。外语字幕翻译成汉语时,译者更要注意迎合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并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阐释片中的文化负载词。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字幕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异化等不同翻译策略对观众审美体验的影响,以期为翻译工作者及学术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富有诗性气质,被称为"缪斯的延长"。在领略了《听听那冷雨》诗意语言的魅力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阅读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听听那冷雨》的主旨。师:大家看完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了吗?生:看完了。师: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让你们看这些吗?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被系统阐释却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理论的建构和接受上讲,中国是落后了。但理论的落后不等于实践的迟缓,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早已开始,只不过,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独具特色罢了。以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化进程为线索,以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士人三维为视角,研究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意义,即可解答“何谓中国式的接受美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文忠教授的《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被列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第二辑,新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4千字。陈先生长期执教本校,在文艺学、美学、诗学,特别是文学接受史等领域辛勤笔耕,多有建树,20多年来,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  相似文献   

13.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63-64,95
接受美学的诞生是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必然。自接受理论传人中国以后,引起理论界的巨大变动。用接受理论来衡量电视艺术的制作,可以看到,观众的喜好和收视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栏目、一个电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电视应有自己明确的受众观。我国的电视作为重要的传媒机构和上层建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要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理念,要不断的培养观众,创造观众。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中的人物形象阿兹达克的“陌生化”及其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作者同时期剧作中的伽利略、潘第拉、沈德等形象相比,阿兹达克除在阻止观众的感情共鸣上与上述人物具有大体相当的作用外,在“陌生化”以及引起观众的惊异、惊讶程度方面,在激发观众的能动性和认识能力方面,在经由观众的接受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均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和实践中所遵循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讲语》的读者观与西方接受美学比较:背景比较,理论比较.背景比较,《讲话》的读者观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接受美学则是对西方文论传统中缺少的东西的一种补充.在现实方面,《讲话》的读者观完全适应了现实的要求,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方向,使之后的文艺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接受美学,也是西方文艺现实的要求,但无力解决实质是现代作家与社会隔离的矛盾,理论比较,接受美学选择和建立的基础,表现了倡导者的识见,但范围比较狭窄.理论本身缺乏辩证的逻辑力量.《讲话》的读者观建立的基础比接受美学深广,闪熠着辩证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体现了双重的美学接受视野。一是强调小说怨刺功用的儒家美学视野;二是在道家、禅佛和心学影响下,追求童心自然之美的审美视野。这两种美学接受视野的统一,提高了古典小说的社会地位。李贽评本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发展成熟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体现了双重的美学接受视野。一是强调小说怨刺功用的儒家美学视野;二是在道家、禅佛和心学影响下,追求童心自然之美的审美视野。这两种美学接受视野的统一,提高了古典小说的社会地位。李贽评本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发展成熟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