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略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涵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塞翁失马》中的“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的“者”字,按照文言虚词通常的解释,就是“……的人”。一九八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便正是把这一句译为“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个擅长道术的人”。但往下一读,还有几个“其父”、“其子”。那么这个“塞翁”究竟指谁?是善术者,还是善术者的父亲?“善术者”、“其父”、“其子”,明明是三代人,而原文结尾处却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即只有两代人了。可见这个“者”字不能这样解释。从《淮南子·人间训》的全文来看,《塞翁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金文材料,对《诗·小雅·彤弓》中的“贶”的词义进行了研究。“贶”在金文中义为“转赐”,后世典籍用为“赐”。毛亨传训“贶”为“赐”,郑玄笺认为“贶”有“欲加恩惠”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由“欲加恩惠”可知“贶”可训为“善”。本文认为“贶”由“赐”义到“欲加恩惠”,再由“欲加恩惠”导出“善”这一义训,是可以讲通的,不必改读他字。  相似文献   

6.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7.
“为”字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它的用法灵活,字义甚多。部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为”字,或作动词,或作判断词,或作介词,或作助词,或作名词,释义多达三十余种。正确地判断“为”字的词性,准确地解释其词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现将教材中“为”字的用法按其词性分为五大类。依其不同含义,举例整理于后, (一) 动词: 1、“做”、“担任”: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8.
“獭祭鱼”之“祭”,《辞源》及故训皆释为祭祀,供祀,“祭”在甲骨文中无“示”作意符,其字形显示的本文与祭祀无关,而指杀戮,“祭”由杀戮引申而特指杀猎物或牲畜而祭,即血祭,后词义扩大而泛指祭祀,“獭祭鱼”等语例中“祭”表示杀戮,正是该字本义是杀戮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0.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1.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莹 《文教资料》2009,(30):43-44
“嫖”这个现代汉语中十足的贬义词.在古代却是个褒义词,并能用于人名。本文旨在从读音、词义变化和其同源字等方面.对“嫖”这个字的历史作一个较为彻底的梳理,用实例来证明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义联想与语音联想的同时并进 ,是声训区别于形训和义训的心理特征。它由词义的表达方式和声训的理论基础所决定 :首先 ,词义的表达方式 (即词的语音形式 )与词义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 ,声训的基本原则是“音近义通” ,除了语音上的联想之外 ,还必须作语义上的联想。事实上 ,抓住词义特征 ,进行语音联想是古代声训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许慎、段玉裁等都是在释义过程中将解释字包含的“意”通过读音相近的联想推举到对被释字的认知上。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前辈学者对“眉寿”的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运用构形系统分析法,对两周金文中的“■”字的构意进行了新的说解,认为“■”字是与后世传世文献中记录“眉寿”义的“眉”字记词功能相同的一个义音合成的异构字,但它打下了两周青铜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教亦多术”,“善教者得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救”,学生才能“乐学”。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善救”,并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于漪说:“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学有所思”,而且“思有所得”。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善教”的教师“得其法”,就在于根据大纲,紧扣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善教”与“乐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教语文,文章的体裁不同,内容深浅不一,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要讲  相似文献   

18.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中“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其中“借第令毋斩”课文注释为:“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仅。令,使。”将“借第令”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借,即使。第,仅。令,使”这三个字单独解释确实是言有所本的,但在这里就不恰当了。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  相似文献   

19.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因声求义,从语音来训释词义,是训诂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戴震认为“故训声音,相为表里。”阮元也认为“义以音生,字从音造。”王念孙强调指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际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絜其纲。”黄侃先生也说:“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这些反映了清代和近代学者对声音问题的极为重视,说明因声求义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