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播网络谣言被认为是网络"毒瘤",不但使社会诚信体系被破坏,公共秩序被损害,并且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也被扰乱,对于互联网健康发展损害极大。本文分析了传播网络谣言的特点,阐述了国内外规制网络谣言的现状,认为我国法律对制造网络谣言者和传谣者的惩罚力度与之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没有做到罪刑相适应。提出了刑事立法的必要性,在定罪量刑上应区别对待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的叙事主体包括谣言作者、叙事者、传播者、接受者。谣言叙事主体很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甚至意见领袖。谣言生产者借助特定的叙事母题和框架,满足谣言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以掩盖其传播动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的知识积累是确保谣言稳定传播的基础,而后者固有的知识图式和个人意愿,是导致谣言传播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学生网络接触率高、使用时间长、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意识较弱的特点,他们已经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肆意蔓延,又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与名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应用SIS模型对高校应对学生扩散网络谣言的策略进行分析,得出谣言扩散者i(t)的数量与初始时刻谣言扩散者i0的数量、谣言扩散率λ正相关,与谣言停止率μ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机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传播过程.通过分析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特点,以经典的SIR传染病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网络连边的符合在线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特性的信息传播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对网络中的各状态人数变化趋势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在线社交网络连边的谣言传播模型对谣言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谣言传播过程中知道谣言真相的人会对其谣言进行辟谣的现象,结合网络的均匀性结构特征,将种群分为未知者I、传播者S、辟谣者C和免疫者R,提出了一种新的带辟谣机制的SICR谣言传播模型。首先,通过平均场理论给出了SICR谣言在均匀网络结构下的传播动力学方程。其次,利用微分方程理论分析了模型的平衡点存在性,利用下一代矩阵法计算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根据Routh-Hurwitz准则分析了模型在平衡点处的局部渐近稳定性,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模型在无谣言平衡点处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仿真实验表明,减少传播率、增加辟谣率与免疫率能有效抑制谣言传播,且辟谣机制对谣言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以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事件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关假设,运用 SmartPLS2.0 软件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传播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民面对食品类谣言的主观态度对传播行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网民个体焦虑感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对谣言传播态度有显著性影响;食品谣言的可信度、时效性及传播方式便利性等谣言本身特征,对谣言传播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内涵与特点与谣言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都是在网路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产生与传播有其伦理根源。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伦理角度探讨和研究,制定相关的伦理对策,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作为经由互联网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主要生成于相关社会信息模糊、参与主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现实社会矛盾和网络虚拟环境。为消解和应对网络谣言,需及时真实公开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治理、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公正、以主体自律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生活网络的交融和发展。谣言作为网络社交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引入基于SIR的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所选择扮演角色的概率表达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结合用户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据仿真模拟,探究用户与谣言传播的联系。为了检验SIR模型的合理性,引入网络中真实的谣言传播数据,然后分析比较模型分析得出的谣言传播过程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情况,得出相应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强化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渗透强度,也使谣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近几年,由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分析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网络谣言",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传播具有意图多元、有限理性、临时新闻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从明晰谣言产生根源、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线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中后期,谣言抑制策略的效果不明显。以传染病传播模型建立在线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模型,提出了一种多社区免疫的谣言抑制策略,首先识别出免疫节点在社交网络中所处的一个或多个社区,然后对每个社区的关键节点以一定概率实施目标免疫。以Facebook好友关系为实验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实施多社区免疫的谣言抑制策略,并与其他谣言抑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以初始传播节点、随机节点作为初始免疫节点,实施多社区免疫策略并对比谣言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社区免疫抑制策略在谣言传播的中后期能更有效地抑制谣言的传播,在谣言传播源开始执行免疫策略更有利于消除谣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它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给我国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坏影响和损失。依法严肃整治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已势在必行。本文揭示了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在网络谣言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具体措施,旨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使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社区学习理论下的教育资源传播问题是影响终身教育的关键要素。只有对负面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才能找到正面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章站在反面研究的角度对传播负面现象和现行终身教育受众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在资源传播当中负面谣言的现象、谣言的特征、谣言制造者诱因、谣言传播者诱因、传播途径特性、谣言传播环境因素等,提出了新的教育资源扩展概念和利用谣言“好的”传播机理去传播正面内容,让其有效抵消谣言的蔓延和产生,建立终身教育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0.
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大学生是主要的受众,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还扮演了传播者和造谣者的角色,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和行为,分析其中的特点,找到大学生相信并传播网络谣言的原因,有助于构建应对网络谣言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