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天生就是自由派”。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网络也从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发展成为传播内容的原发地,成为信息聚合与传播的集散地。与传统纸质、电子媒体相比,网络因其全时、无界、互动等特点,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成为社会舆论演变的主导力量,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传媒的“轴心”。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在第一时间上网,将自己的见闻以文字、图片或音像的形式发布出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周边传播概念及其丰硕研究成果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热议,理论体系扩充完善之际,周边传播相关研究较多呈单向发展趋势。现基于周边传播、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提出“周边‘逆’传播”这一派生概念,从概念内涵、理论根基、历史底蕴三方面阐释,从“逆”全球化背景、“逆”传播主体视角、“逆”信息流动方向三个方面辨析“周边‘逆’传播”,从研究范围及重点、研究要求及脉络、研究理论延展及传播三个方面论述“周边‘逆’传播”理论体系建设方式。同时,借助国内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析了“周边‘逆’传播”的应用形式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璋 《军事记者》2004,(6):57-57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学说。他在1947年发表的章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个人的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布满了把关人,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传播都起着传播把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反映为文化研究美国化的特征必须与传播“构连”起来才能获得解读,这种“构连”来源于“语境”,即传播与文化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本文通过对文化研究美国化代表人物格罗斯伯格的重点分析,展示出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来源于“传播”在当代语境中的“构成性”地位,而对“传播”的研究也将关系到对(另一种)现代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曾把传播过程概括为五个“W”,即谁(传播者)、说什么(传播内容)、对谁说(受众)、通过什么媒介(传播媒介)、产生什么效果(效果)的五大环节。关注传播效果的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结果表明,传播效果的最终达成往往是传播过程中五大环节的共同作用,才能造就最佳传播效果。回顾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形象传播的瓶颈,不外乎在这五大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山东广播电视台“走在前、开新局”大型融媒立体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为例,探讨其通过下沉传播、共情传播、沉浸传播、圈层传播、矩阵传播等“五大传播”模式助力山东“正能量出圈”的实践,并对主流媒体如何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媛  刘思雨 《新闻知识》2022,(12):60-64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外宣品牌。实践证明,城市外宣要采用外籍人士乐于接受的形式、新颖的创意策划。“亲和力”的展示,能有效积累外宣人脉、促进民心相通。“走读西安”外宣沙龙从精选场地、氛围营造、话题设计、全球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城市外宣的生动实践,打造出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对话场”和“流动的城市会客厅”品牌,吸引了全球目光,体现了“亲和力”传播在城市外宣中的重要价值,促使业界对“共情传播”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区域化是现今世界传播的基本格局,我国媒体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解读”其实质、内核,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行动方向,以达到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9.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前提与基础。广播网站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融合新闻”优势,具体体现在媒介影响力日益增强、终端接收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广播网站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广播与网络的传播优势来实现“融合新闻”的差异性,不断加大新闻传播的融合力度,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广播网站“融合新闻”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中,广西具有地理区位、民俗文化、人文往来等特殊性,被赋予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需以特色、精准、立体思维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从“大众”到“特色”的本土化传播,做好从“泛化”到“精准”的浸润式传播,构建由“平面”到“立体”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播新格局”因时顺势而生。新格局并非既有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叠加而成,而是报刊、广播与互联网协同发挥传播作用的全新状态。历史上,曾经网为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传媒而有了“传播新格局”。当时,广播电视很好地弥补了报刊在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上的不足,不过在本质上仍属单向传播。与之不同,今日“传播新格局”则表现为:由于报刊、广播与互联网亦“互”亦“联”,从而完全改变了单向传播方式。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划时代意义。深入了解新格局,把握今日传播特点,顺势借力,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愈发陷入不确定性的流动,我国媒体融合转型正呼唤着更多媒介社会学视角的思考。在流动现代性状况下,媒体结构性的外边界开始流动,能动性的内边界趋于轻量化;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性所塑造的传播秩序处于频繁的“建立—再造”状态,传播权力体系也在从“参照群体”时代走向“普遍观照”时代的过程中呈离散化。对此,我国媒体应跳脱市场机制及利益驱动下融合思维的定势,以广泛地联结社会关系为根本,以助力国家发展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为动力,推动兼具破圈意识和政策意识的融合。媒体应将媒介技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转为对政治稳定性的依附,以新的信息生产传播者、社会舆论引导者、主流价值弘扬者和国家发展建设者的姿态,促进媒体格局的变革和再造。  相似文献   

14.
电视传播价值的大小深受传播组织、传播环境、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把关人”的价值判断和业务素质对电视传播价值的提升与折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电视传播工作者——电视“把关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电视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16.
车淼洁 《东南传播》2011,(10):61-63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引导凯瑞理解“传播是什么”,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启发凯瑞理解“文化是什么”,凯瑞将两者打通得出“传播就是文化”。只有理解杜威和格尔茨的相关思想以及它们分别对于凯瑞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传播为什么就是文化”。凯瑞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整合并拓展而成的传播仪式观,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理论整合过程都给人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拉斯韦尔公式有三个关键的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本文以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图景”;传播者,从“把关人”到“人人皆记者”;传播从“一技之长”到“博采众长”;传播对象:从“点对面”到“多点对多点”。  相似文献   

18.
透视危机事件传播链的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2月8日,“广州发生致命流感”的可怕消息通过口头语言、固定电话、传呼留言、手机短信、网络等最原始与最现代的传播手段迅速传播开来。互联网这种最自由、最快捷的传播工具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十小时内,网上“生物入侵”、“鼠疫”、“禽流感”、“炭疽”、“无药可救”  相似文献   

19.
吴翔之 《新闻世界》2011,(9):252-253
良好的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是高校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和手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与投入,进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进行“立体传播”,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大众传播、广告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活动营销、公关策略等传播方式与策略综合进行运用,才能打造好高校形象这张无形的名片。  相似文献   

20.
金涛 《新闻前哨》2004,(5):69-70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一个经典论点:要描述一个传播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回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5个W”模式。 这个模式从传播的各个环节解释、说明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谁”就是研究对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说什么”,就是内容分析,研究传播什么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研究“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