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长度单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过去被视为伏羲作八卦和苍颉创文字的基本原则。其实,上古人度量长短何尝不是如此。《隋书·律历志》:“夏禹以身为度、”许慎在《说文解字》“尺”字下云:“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其中的“常”以及另外一些度量单位则源于以物为度。看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乃是上古人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古代长度单位的起源,以揭示这种蕴涵在语源深处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题]咫,古人称八寸为咫。成语“咫尺天涯”,原指距离虽然很近,但是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在古代,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的、人为的原因以外,通信不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咫尺天涯”的情况不多见了“,天涯咫尺”倒是习以为常。请以“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不限于通讯技术进步方面,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内容,添加一个副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题解]这是一道有三重转换关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罕》云 :“麻冕 ,礼也 ;今也纯 ,俭 ,吾从众。”(纯 ,丝也。《说文·糸部》)其中似乎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在某一段时期 ,麻比丝更加珍贵。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 :“冕 ,缁布冠也 ,古者绩麻三十升以为之。”《礼记》以布八十缕为升 ,《汉书·食货志》曰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郑玄注三礼 ,依据汉制 ,推测古代布幅也为二尺二寸。在二尺二寸的幅内容纳八十根经纱为一升 ,这就是古代的经密单位。三十升即在二尺二寸的幅内有二千四百根经纱。汉制一尺合今约二十三厘米 ,三十升即经密 4 7根 /厘米 ,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纺织这样精细…  相似文献   

4.
答:我国古代除用地支来标明时间外,也用地支来标明地球上的方向:东为卯,南为午,西为酉,北为子。子午线,就是地球南北极连线,即经线。测出了经线的一度长,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周长和体积了。早在战国,《周髀算经》根据“盖天说”,就有“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周髀长八尺,勾文损益寸千里”的记载。这就是“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最早记录,也就是人们最早对于午线长度的概念。“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点,在两汉时期甚为  相似文献   

5.
我们听了徐瑞仁老师的三堂算术课。教学内容是求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方法是通过直观结合谈话教学。第一、二节课是综合课;第三节课是练习课。我们听课之后,感觉到徐瑞仁老师能运用直观反复引证,使儿童信服所得出的结论,使较复杂的教材,能为儿童透彻领悟,是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的。现在把前两节课中的主要部分写出来,请同志们指正。第一节课开始,教者叫一个学生板演下面一题:办公桌长3尺4寸,阔2尺,面积是多少?并要他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任意三角形。叫全体学生口算:①一个长方形,长4尺3寸、阔2尺,面积是多少?②一个长方形,长4尺2寸,阔3寸,面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6.
古今之尺     
据古藉记载,孔子身高9尺6寸,如按现在3市尺折合1米来计算,孔子的身高为3.2米,可谓是“超级巨人”了.但据考古发掘证明,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高,那是什么原因使孔子“高了”许多呢?原来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7.
今有平地聚粟,下周三丈六尺,高四尺五寸。问:粟几何?答日:一百斛。术日:置周三丈六尺,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尺,以高四尺五寸,乘之,得五千八百三十二尺,以三十六除之,得一百六十二尺,以斛法一尺六寸二分除之,即得。题目是:现在平地上聚积着谷子,谷堆底面圆的周长是3丈6尺,高是4尺5寸。问:谷子有多少?  相似文献   

8.
“尺和斤的认识”教材内容包括建立1尺和1寸的长度概念,尺、寸之间的换算关系及简单的应用;建立1斤和1两的重量概念,斤、两之间换算关系及简单的应用.重点是:建立1尺和1寸的长度概念与1斤和1两的重量概念.由于小学生接触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身高     
古代的1尺是否就是现代的1尺,古代的1尺就等于0.333米吗?《三国演义》里,刘备身长7尺5寸,张飞身长8尺,关公更高,身长9尺。按尺与米比例换算,刘备身高2.50米,张飞身高2.66  相似文献   

10.
课题:核舟记     
关于“二黍” (1)古人以黍粒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单位,是因为黍粒大小匀齐,轻重均等,而且没有大的变化。从出土的唐以前的黍粒看,与今之黍无异。“二黍”,就是两个黍粒的直径长度,也就是黍尺的二分。黍脱去外壳以后称作黄米,两粒黍和两粒黄米,无论是直径的长度和重量都不一样。统编教材把“二黍”解释成“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是不准确的。 (2)长约八分有奇”与“高可二黍许”是合乎比例的。明清都是以黍尺为标准尺。这里说的“八分”,就是八个黍粒直径长度的和。核舟以8∶2作长高,是完全合乎一般船体比例的。 (3)我国的度量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据《家语五帝德》篇载“黄帝治五气,设五量”。而长度单位,以一粒黍的纵长为标准,叫作一分,九分叫一寸,九寸叫一尺。这就是古律尺,或纵黍尺。以后朝代又有横黍尺并行问世,即以十个黑黍粒的横宽度为一寸,以十寸为一尺。以后,有的朝代以  相似文献   

11.
最原始的度量衡“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这是古书《大戴祀记·王言》中的记载。其中,“寻”乃是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由于量高度时需侧身展肘,而且两臂不可能完全与地面垂直,故不足一寻.只算七尺,古人谓之“仞”,当然,古代的尺比现代的短。在具体...  相似文献   

12.
今有竿,不知长短,度其影,得一丈五尺,别立一表,长一尺五寸,影得五寸。问:竿长几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代长度单位和现在一样,分为寸、尺、丈、里。但由于朝代的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各有不同,就是在同一个时期,长度单位的长短也有差异。现以尺为标准和现在的厘米加以对照。战国一尺为二十二点五厘米,汉朝一尺为二十三厘米,三国一尺为二十四厘米,晋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五厘米,南北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二至二十九点六厘  相似文献   

14.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15.
先秦度量单位"尺""寸"用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出土先秦文献中与度量词"尺"和"寸"相关的材料,考察了不同文字形体的音义以及这些书面形式与秦汉"尺"、"寸"之间的联系,确认"尺"、"寸"文字构形都与人体部位没有关系。秦汉的"尺"字是"乇"字的变形分化,"寸"字是"尊"字截除式分化,都符合文字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中讲: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其意为:善于用兵的人认为:我不敢先进攻,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但敢后退一尺。因为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所以两军对峙,并不一定是勇者胜,审时度势、以变应变则更为重要。期货博弈如战场  相似文献   

17.
王翼 《语文知识》2001,(2):24-26
一度(丈尺)的单位忽古代极小长度单位,一寸的十万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毫长度及重量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这个数内,我们再克落一毫不得的。”(《陈州粜米》) 分一分是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厘十毫为一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赵充国传》) 指古人用中指中节长度作为一寸。“(深衣)裁用白细布,度用指  相似文献   

18.
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姿势:1.身体坐直,双脚立正放平。2.眼睛与桌面书本的距离保持一市尺。3.前胸与桌子的边缘相隔一拳。4.握笔的指尖与笔尖保持一寸。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对看书、写字的姿势严格要求,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关于"名数"的解释是:"带有单位名称的数,如3千克、5本、4分20秒等."而<辞海>关于"名数"的解释是:"由数和度量单位表示的量.只由一个度量单位表示的量称为'单名数',如5公里,3尺等;由一个以上的度量单位表示的量称为'复名数',如3小时39分、3尺4寸等.单名数和复名数可以互化,如3尺4寸就等于3.4尺或34寸."  相似文献   

20.
从尺子谈起     
尺子,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度量工具。尺子的长短在历史上变来变去,这也是常识了。但在尺子的长短变化中所掩盖着的深刻的东西,却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的。 就以隋朝而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度量衡,改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隋文帝一去世,推行儒家路线的炀帝,一上台就复辟古制,将文帝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