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济伦理研究期待着理论上的突破 ,这就需要面对和解决十个理论问题 :道德主体是谁 ?道德何以可能 ?道德如何建设 ?效率还是美德 ?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 ?等价交换还是公正交换 ?公正分配还是公平分配 ?奢侈还是节俭 ?经济伦理学需要怎样的价值批判 ?经济伦理研究是否是应用伦理研究 ?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理学道德本体论将伦理道德视为宇宙之最高本体,这个最高本体就是"理"."理"本身就体现着理学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这个价值取向就是遵循封建等级伦理规范"五伦",亦即实现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高度和谐,价值标准就是"四德",即封建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4.
试论企业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扮演着“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双重角色,其行为对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理应承担生态责任。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既有经济价值又有伦理价值。通过企业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可以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呼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但是生态伦理学不仅仅是为了挽救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它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在这个阶段上,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不断扩大,直至整个自然都可以作为道德主体。自然成为道德主体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要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自然本就是伦理共同体中的一员,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工具理性的盛行,自然被排除在伦理共同体之外。尽管如此,伦理共同体还是在扩大,自然就是其下一个逻辑扩展的对象。同时自然也具有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这种道德主体不同于以往的道德主体,而要以人为其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7.
教师善是教师道德人格在实践中的展现,是教师规范伦理、责任伦理和美德伦理的融合与统一,是外在环境与教师主体道德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善实现的基础和福祉。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善面临利益选择冲突、价值判定两难和道德意志自由局限等现实困境,其实现常处于纠结与羁绊之中。教师善的实现须着力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构建教师生活的良序;改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育信仰笃定的未来卓越教师;构建教师道德共同体,丰富教师善的理性与实践之维,使善的实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价值欲求。  相似文献   

8.
教师流动伦理是指在教师流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理念、道德法则、价值规范。教师流动伦理历经了政治伦理主导与经济伦理主导两个时期。当前教师流动存在着政策伦理缺失、主体道德病态、流动程序伦理偏差等困境。为实现教师流动的伦理转向,需要从教师流动政策、主体、程序等维度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伦理价值是对科学的伦理价值抽象或伦理价值的思考,是伦理价值在科学中的具体化,即在科学中展示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协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主体对自身所处地位、所负使命与责任的自觉程度。在现实中,科学的伦理价值则显现出双重性:正伦理价值与负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理想信念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们开展活动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具有自身的特征,在崇高性、坚定性、实践性、实效性、曲折性等方面体现出她的理想信念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追求德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内在动因。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研究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本价值、建构魅力德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乃至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化学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说到底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动力如何互动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利益的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价值认同是个人的合法利益。从行为主体、行为领域和行为本身来看,价值理性道德和工具理性道德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认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广泛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其中关于人的幸福、和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公正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友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建立"真实"的团体、重视友爱行动教育等来提高我国友爱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最终形成报道的关键。新闻传播行为在道德意义上的本质表现如何,突出体现在所选择的新闻事实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社会对新闻传播活动如何进行道德掌握,这又必然要重视对新闻事实选择行为及其对象作出道德评价。社会、他人和传播主体的这种道德评价,决定着新闻媒体广布于社会公众的新闻事实信息的道德价值的有无和大小。  相似文献   

17.
In what is essentially a working paper, an ideal typical and analytical concept of moral ac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 concept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pattern-variable scheme, with moral action seen as involving the choices of affective neutrality, quality, universalism, and diffuseness. This model of moral action is then used to hypothesize an end state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definition of this end state involves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choices to the human condition, which is a given of all human action and the most universal point of reference for moral action in relation to human communities.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moral action is thus seen to involve the capacity for involvement with others as whole persons; for relating to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humanity; for respecting the moral autonomy and liberty of others; and for resolving moral issues by reasoning, which implies flexibility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situations. A major part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an examination of some social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chools, indicating the considerable extent to which schools ordinarily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moral capaciti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9.
道德就是指导和约束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客体,对于作为主体的人们是有价值的。道德对于个人主体和群体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道德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种终极价值取向,是生活中唯一的善。现代人的实存状况和现代德育的困境,反映了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和人对自身存在缺乏终极的问询。德育应是以人为目的的德育,并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意识,成就人的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