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决定》,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招生体制和招生运行机制,经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批准,我省在1994年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七所院校实行本科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5年加大改革力度,在全省五所普通高校本科层次顺利地实现了招生并轨改革。在实施招生并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大胆探索、精心组织、深入宣传、措施落实,实现了招生制度转轨的平稳过渡。改革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招生并轨…  相似文献   

2.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并轨”陶秀英,秦安坚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招生“并轨”招生工作改革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在1985年以前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学生上学包...  相似文献   

3.
改革办学体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国家教委积极推行招生“并轨”改革。这项改革从1993年开始试点,1995年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到1996年已有66O多所高校实行了招生“并轨”改革,占全国高校的65%以上,到1997年将全部实施招生“并轨”改革。招生“并轨”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它不仅破除了高等教育由国家一手包揽的办学体制,实施了学生缴费上学,而且它将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背革。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并轨”之后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并轨”之后可能引起的一系列配套改革行为…  相似文献   

4.
去年,国家教委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了招生“并轨”改革的试点。一年来,社会各界对“并轨”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对缴费上大学的观念已普遍接受。随着今年“并轨”试点学校的增加,如何以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和学校有责任保证他们不致于因家庭经济状况窘迫而失学。去年以来,党和国家在实行“并轨”试点的同时,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年初,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此问题谈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双轨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改革目标,实行“并轨”是为了使高等教育体制更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相似文献   

5.
信息窗     
国家教委决定今年并轨学校先录取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招生并轨改革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据悉,全国现有的1050余所普通高校中,今年总共将有660多所高校实行并轨。国家教委最近规定,今年并轨校和未并轨校招生的录取工作将分别进行,并轨校先录取;未并轨校的委托培养和自费生招生计划一般只能在学校所在省(区、市)招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精神,我省从1997年开始对地方属非师范、体育类普通中专试行招生计划“并轨”改革,并决定在2000年对全省所有普通中专实行“并轨“招生。与招生计划‘并轨“改革相配套的是推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轨道。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回收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增加教育投入,更在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使学校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但…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度实行几年来,已经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了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所谓招生“并轨”是招生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是指把过去招生中国家计划的指令和调整方式转变成国家计划的单一形式;学生上学后实行统一交纳费用,由学生家长为学生的部分学习费用投资,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录取工作中不再实行收取一定费用降低一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各级政府可以在学校设立奖、贷学金,各行业甚至单位可以设立与就业挂钩的专项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并轨”后招收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委决定1995年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规定实行招生“并轨”的学校,要配合主管部门尽快落实或完善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学籍管理、奖贷学金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招生“并轨”之后,本科生便不再分“公费生”、“委培生”、“自费生”,而统称为“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一律缴费上学。“并轨”招生制度的实行,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我国从1982年起就开始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教委…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已从过去“统包统配”的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更新观念迎接挑战──高校招生并轨后的思考闫荣花,张国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在1997年完成招生并轨工作。去年,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实施招生并轨。这一举措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在高校这块“净土”中引入市场机制,给平静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杨镇圭在1994年全国40多所普通高校招生进行公费、自费“并轨”试点的基础上,1995年实行“并轨”招生的高校将增加到200多所,我省也将在5所高校的30个专业进行“并轨”招生。国家教委宣布:1997年招生时,全国大多数高校都...  相似文献   

12.
恢复高考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年报考人数为570万,录取比率为1:29。实行保送生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开始实行“考试为主,保送为辅”的保送生制度。取消双轨制1993年起,高校招生不再施行双轨制。这一举措改变了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安排工作的做法。启动“并轨”改革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启动。实行招生并轨1997年,高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  相似文献   

13.
“并轨”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措招生“并轨”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重大举措。《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大学,大多数毕业生自...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改革问题》的意见,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并轨改革,对学生实行了收费制度。这样的院校已达到246所,按照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的要求,“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并轨”后一些院校的收费及奖、贷学金的情况,我们对部分高校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黑龙江省高校招生并轨及配套措施的调研报告课题调研组为使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贯彻教育公平性原则,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1995年黑龙江省决定9所省属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1996年除少数部委属专科学校外,全...  相似文献   

16.
指导冶金高校完成招生“并轨”工作冶金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殷晓静1996年,我们冶金部属15所高校全部实行了招生“并轨”改革。这项改革经历了提高认识、调查研究、制订配套措施和组织实施几个阶段。我们着重抓好统一思想和完善配套措施这两个环节,推动冶金高校顺...  相似文献   

17.
高校招生“并轨”之我见陈传德今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办法,并决定在37所高校试点。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是所谓“并轨”问题。即把目前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的按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招收委托培养生...  相似文献   

18.
招生“并轨”是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将牵动高教体制、高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本文拟根据37所试点院校的新鲜经验.就“并轨”的客观依据、意义、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落实《纲要》精神实行中专招生“并轨”改革■地方职教安徽省教育委员会1996年,我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师)全部实行了招生“并轨”改革。实践表明,“并轨”改革不但有利于实现中专招生公平竞争、公正选才的目标,而且有利于促进中专教育投资体制、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普通中专校招生并轨改革,准确地说,是关于普通中专校招生制度、收费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这项系统性整体改革中的招生阶段改革,即在招生过程中,实行单一的招生计划形式,不再有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之分,录取亦实行同一分数线。招生阶段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和加快收费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省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中专招生调节性计划比例的不断提高,普通中专校招生并轨改革已指日可待。 一、中专校招生并轨改革势在必行 1.并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专招生制度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个明显不同点在于资源配置上不再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而是要实行指导性计划。作为普通中专校毕业生这一人才资源,当然也要打破政府统包统分的传统就业模式,实行在国家人力配置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避免中等智力人才的浪费。同时我们还应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