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康德主义对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作为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都会辐射到其他学科的研究。现代心理学也不例外地受到各种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心理学存在两大对立的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取向。新康德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表现为:引起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支持人文取向心理学研究;为整合取向提供社会历史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时代我国西部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对我国西部2332名乡村教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乡村教师工作价值取向呈"后设取向"和"有意义工作"的特征,且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另外,乡村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受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意义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加强乡村教师的乡土底色教育和身份认同教育,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成长空间,以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强化乡村教师的"有意义工作"特征,促进乡村教师工作价值取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教育人本论为理论基础、以健身和娱乐为实践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对过去学校体育存在的权威化价值取向、功名化价值取向、礼仪化价值取向和崇尚正统的价值取向偏差的修正,它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人类自我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职业生涯研究形成了发展取向(阶段模型)、叙事取向(自传模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动态取向(动态模型)三种理论取向及其研究范式.发展取向的研究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随年龄和教龄增长呈现线性的阶段特征;动态取向的研究则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表现复杂,呈非线性的动态生涯轨迹;叙事取向的研究则更加关注教师个体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其中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一度被我们教育界所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其他教育思想和理念一样,对我国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现阶段社会文化转型期更要强调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和自尊量表(SES)对在校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未来取向程度较高,对未来有着良好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性别对大学生未来取向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成长环境和本科院校层次对大学生未来取向没有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性别、成长环境和本科院校层次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没有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处理好这两种取向的关系,对数学教学有效性有着较大影响。逻辑取向以数学知识的逻辑序列为准绳,它依据思维活动的捷径进行教学;心理取向基于学生数学知识生成的心理序列,它对提高思维能力、渗透数学观念、优化思维品质作用巨大。逻辑取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心理取向是教学设计的主旨,两者整合是有效教学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沉浸于手机媒体环境而不自知,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本研究构建了手机媒体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四大维度,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和消费价值取向的具体影响。探讨在急剧发展的手机媒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培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缔造取向课程极为关注师生主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彰显对课程实施主体的人文关怀。所以缔造取向始终是课程实施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最终归宿。为此,探讨了缔造取向课程实施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与企业文化衔接,向企业输送具有现代企业业务素质的生产建设者,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对课堂如何迁延于灵动的青春校园,素质教育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论文投稿数量的大幅提高,为了减轻学报编辑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学报编辑部都有必要建立自己投稿系统。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贝叶斯的智能学报投稿系统。该系统采用现在先进的SSH框架整合技术,运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分类器对来稿进行自动分类等操作。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一是办学初具规模,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仍显不足;二是师资队伍已形成,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专业设置面广,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仍需加强;四是合作办学模式取得可喜成绩,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待扩大。改变现状的途径: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高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度;三是增强企业的认同度,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高度;四是加大学院改革的力度,提高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派对翻译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对等理论。文化学派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研究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从对等理论到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文章考察了翻译研究中这一过程如何发生,讨论了三种主要的文化因素——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观是如何对文学翻译产生操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16.
层次分析法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进良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2):21-26,53
目的探讨层次分析法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结果采用AHP对人才招聘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利用AHP法得出应聘人员对各工作类别的权重,通过建立最优分配模型,给出了按需择优录用分配方案.结论层次分析法可以对人才招聘中择优录用的分配方案给出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离退休干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对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纪里如何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进行理想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再教育 ,使老年人“老有所学” ,本文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物理实验中烦琐的数据计算、减少手工绘图带来的最差的方法,给出了C语言的源代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makes a twofold contribution. Firstly it presents a typology of eco-clubs that can be used to contextualise eco-club observations by researchers and can support management of eco-clubs by practitioners. Secondly it explains how participation in eco-clubs provides a space for a child to both enact and develop as a citizen, a place for being-as-becoming. It shows how children navigate adult behaviours in these settings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affor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tributes including 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that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makes links between these unintended outcomes and the liberal underpinnings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ngland.  相似文献   

20.
This critical paper utilises selective education writings by John Dewey as the basis for considering how a strengths-based and personalised view of habit and embodiment could effectively thrive as part of an enhanced health and well-being focus in schools. The paper centres on Dewey’s belief that habits when allied to continuity and interaction could help children to integrate experiences in ways which enable them to constructively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to their edu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reviewing how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abit, embodiment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could be pedagogically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