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之一,他参加科考,追求仕途,却隐逸终身,以隐士而流芳后世。本文以分段的形式考察孟浩然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2.
盛唐的诗坛上有两个著名的山水诗人,一个是王维,一个是孟浩然。王维只能算半个隐士,因为他虽然整天在他的辋川别墅里画画作诗,但毕竟还拿着朝廷发的工资。孟浩然却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士,他终生没有做官,一辈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其实孟浩然并不是没有作过当官的梦,只不过不像别人那样沉迷不醒罢了。40岁那年,他从家乡——湖北襄阳鹿门山——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谁知没考上,于是他又回到了家乡,仍然过他那悠哉游哉的田园生活。在他46岁这一年,唐玄宗命令各地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襄州刺史韩朝宗打算  相似文献   

3.
王士源作《孟浩然集序》,对于孟浩然的立身行事,处世待人,乃至风度仪表等,作了全面的扼要的记述和评论,为后世读者了解这位盛唐著名诗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其功匪小。但是,由于王士源本人是一位“常遊山水,不在人间”的隐士,也由于当日士林以隐逸相高的风尚影响,他在序文里对孟浩然其人的记述与评论,便处处从隐者的方面取材,从隐者的方面立论,从而把孟浩然描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隐士,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与孟浩然是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对孟有直接的了解,又为孟编定诗集,他的《孟浩然集序》(以下简称王序),便具有了很大的权威性。正因此,王序在客观上造成了正确认识孟浩然其人的种种迷障,其影响所及,迄于近代,不可不辯。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人大多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阔明朗的胸襟气魄,还有雄视古今的高度自信。孟浩然作为盛唐诗坛的重要成员,其诗歌自然会表现出这一共性,但其个性似乎更为鲜明。盛唐气象的光辉在孟浩然诗中以独特的方式获得表现,在错综复杂的成因中,其作为一名隐士的特殊生活方式对这一独特"气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与诸子登岘山》时,课堂上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知道他是有名的隐士和山水田园诗人,所写诗  相似文献   

6.
李白咏赞襄阳的作品,大都是借襄阳山水人文来书写自己蔑视功名富贵、追求适情任性生活的思想感情.李白《赠孟浩然》第一次将孟浩然定位为隐士高人形象.杜甫对襄阳怀有别样的深情,他多次想到襄阳居住.杜甫《解闷》用“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特色,为后世诗论家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7.
安攀 《文教资料》2010,(29):5-6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的诗歌,闪烁着他很强的审美理想。对于诗人来说,审美理想就是他所憧憬追求的最美最好最高的境界,是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艺术性升华。孟浩然的人生理想貌似单纯,其实复杂得很。展开盂浩然诗集,可以倾听到两种旋律,诗人时而是隐逸高士,歌唱着山野栖隐生活,时而又是有为儒士,倾诉着求仕无门的悲哀。历代论者,从李白、王维起,多尊奉孟浩然为志在遁世的隐士楷模,他的人生理想与其说是志在山林,毋宁说是心念魏阙更为恰如其分。隐而仕、仕而隐,这就决定  相似文献   

9.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0.
周红 《广东教育》2005,(10):8-8
作者摄取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隐士一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指出隐士的“隐”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逃避.而是向着“精神独立”奔跑,而这种奔跑的姿势,是值得今人重视的。作者的发现,在成人的思想视野中也许并无惊人之处,但对中学生而言却难能可贵。尽管文章中的论据还嫌单薄,但其视角、思想的独特,已足以在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15.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通过多角度对比,诗人表现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相似文献   

16.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佛教的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孟浩然所受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佛教典故、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  相似文献   

19.
朝鲜朝建立之初至16世纪末主要诗人的汉诗创作,李胄、金净、朴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宗唐先驱。李胄像中国晚唐苦吟诗人一样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和大历诗人平淡清空的诗境传统,其诗歌多写羁愁离恨。金净在继承融合唐代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清新淡雅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以写景抒怀、酬答赠别为主。朴淳将盛唐王孟的淡远清新及中唐元白的平易浅切融于一已,诗风清新淡远,其抒怀写景之作尤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