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定论。私法领域中的商标权保护方式,契合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为例,内蒙古非遗商标注册检索数据为3046,大量被"私有化"注册和"囤积",存在偏商业化的隐患。因此,对内蒙古非遗商标的保护,要鼓励合理的商业开发,也要注意非遗传承主体利益的保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3.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创产业化,把"非遗"资源与创意结合,使其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而实现完整的由"创意"到"产业"的全过程,转化出真正的生命力。将非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到文创产品的模式中,或直接以非遗的新文化来进行文化产业创新。锡伯族"非遗"的活态传承发展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其动力的根源来自于对文化内涵的再生产。这些探索既可以给"非遗"传承人群带来经济效益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其文化自信意识,促进了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使文化的跨地域交流融合成为生活化可能。进而,促进文化创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需要兼顾乡村建设与非遗特点,并在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乡村文化事业建设质量以及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大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且与当地不同行业存在密切联系,但有些地区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上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时代价值的挖掘以及文化IP的打造上缺乏经验,未能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有效衔接,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开发作为乡村居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挖非遗特色与时代意义,加强非遗保护开发顶层设计等扩展非遗与当地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以非遗保护开发为支点撬动乡村经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6.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性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驱动力,其传承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传播和承续,而旅游开发为其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在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信阳市主城区和其下辖8个县区为评价单元,采用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指出信阳市9个评价单元在非遗资源富集度、非遗载体以及非遗投资潜力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计算信阳市非遗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结合评价结果指出信阳市非遗旅游开发应该采用"分区域,分阶段"的金字塔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实施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与传承克拉克瓷技艺的一种有效途径。政府应该重视与积极引导,编制旅游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与相应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体系,营造克拉克瓷体验环境,加强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加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教育,以实现旅游开发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传承、传播非遗作为关键抓手,依托“重庆市创新创业研究基地”,构建思想引动、课程推动、平台带动、资源助动的“四轮驱动”非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意开发、非遗产品制作开展创新创业,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以高职院校学生的非遗创业实现非遗的良性传承,是促进非遗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学生非遗创业为研究核心,谈讨高职院校学生非遗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归纳基于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策略,旨在帮助实现非遗传承和大学生就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18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教育论坛的研讨环节中,几位专业人士对于非遗学院与非遗技术互动和创生关系的阐述观点新颖、精彩纷呈。首先,非遗学院的人才培养任务更为明晰。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认为,非遗学院要培养两种人:一种以传承为主,有创新意识;另一种在了解非遗的基础上,以创新为主。非遗学院要设立一种优才计划,发挥南京的高教资源优势,学生可以由中专而大专而本科而硕士,有了理论、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非遗旅游的兴盛,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非遗保护的新理论武器。以谷雨祭海节为例,运用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在“资本—权力—地方”三维逻辑框架之下分析了非遗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与生产路径:在实现资本增值与权力渗透的逻辑驱动之下,资本主体与政府分别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推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地方主体作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使用者,虽然在内外力作用的挤压下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弱势,但其对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效果的情感认知、态度认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为非遗文化生存与活态传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值得研究与提倡。  相似文献   

15.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16.
地方非遗文化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宣翻译工作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地方非遗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则需要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译者.为解决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可以合理优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方非遗翻译实践、建设地方非遗翻译工作坊和建立基于地方非遗项目的校外实训基地等途径有效地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地方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专业支持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脉的重要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非遗传承的根本在学校,加强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工程。为了做好非遗校园传承工作,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专门成立了非遗校园传承基金,教育部首次将"非遗校园传承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非遗校园传承研究"总课题组组长、联合国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教授说,我们有两个线头,一头是祖先,一头是下一代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要用双手连起来,因为连起来的不仅是文化,更是我们的血脉!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APP功能齐全、信息量大、交互方式简单、用户群体广泛,对非遗传播有明显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手机APP”的融合势在必行。借助手机APP进行建档方式灵活,可持续记录、随时完善和保存非遗信息,还可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提供销售平台,同时为非遗与受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非遗+手机APP”的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手机APP运营者和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拓展手机APP功能,增加非遗展示的趣味性、互动性、参与度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背景下,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保护工作正在逐步体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1]。制作非遗专题片即是非遗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通过非遗片,可以保留许多文字所不能描述的内容,而且在许多方面比文字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讲述制作非遗片,不仅仅可以宣传非遗,保护非遗,还可以让作为制作者的学生,加深对非遗项目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是合官方、民间之力进行的一场国家精神财富保卫战。以遂昌石练"七月会"为例,将非遗保护置于本土文化中进行考察研究。民间信仰既是"七月会"的源流,也是民众自觉参与"七月会"复兴实践的精神动力。因此,非遗保护必须依赖对应的文化生态,使非遗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前提下活态传承于民众生活,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民众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