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叶,以安斯库姆为首的伦理学家针对近代社会严重的道德危机,掀起了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潮流。麦金太尔作为这场潮流中的主要人物,主张批判地重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其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精英主义就是他批判的重点之一。然而我们却发现,这种为其所拒斥的倾向正在重构的过程中“悄然复归”。对此,应该首先着眼于德性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在逻辑,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探析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内涵。在明确其对亚氏德性论的具体批判后,展示德性论的重建以及精英主义的悄然复归。最后,针对精英主义“悄然复归”的现象,在德性论理论形态内部的基本要素中来寻找其深层原因,回到亚里士多德,证明精英主义与德性论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根源和形成方式、表现形式,因此,对善的追求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但对善的核心价值追求则是一致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德育的根本依据、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德育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和个人道德品德转化为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道德和德育应该形成以圣性最高善为核心价值取向,全面追求圣性最高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和谐统一的多层面的目标、价值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菲 《中国德育》2023,(24):15-22
在教育学中,道德能力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但事实上,道德在实践意义上即指道德能力。受多元价值的冲击和挑战,当今社会更加诉求个体发展道德能力,培养道德能力应该成为德育的重要任务,这对于深化生活德育,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受德目主义的影响和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担忧,以及受品德结构要素理论和重“教”轻“学”倾向的影响,道德能力一直在学校德育中被遮蔽。培养道德能力,学校德育要合理开展道德知识教育,增强探究性与实践性,加强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创建民主化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宋晶  周同 《现代教育》2012,(1):27-30
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主体性道德人格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德育被动灌输、追求道德乌托邦、泛道德主义弊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进而形成可普遍化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5.
陶东风教授近年来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建构、反思和公共性三个关键词,体现他的根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政治追求和现实关怀等三方面特点。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中,他倡导走向多元对话的建构主义。他对新时期文学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的过程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肯定了去精英化的正当性,也察觉到其中的犬儒主义倾向。他通过对某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解读,力图重建政治批评、开拓阿伦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者Batson提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实验证实道德伪善普遍存在,借此反观学校的道德教育。德育中的认知倾向、精英化倾向、规训倾向及社会环境影响是导致伪善动机的主要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需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提供真实的道德学习,并且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高校文学创作日益走向封闭,精英意识削弱,文学作品弥漫着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色彩。改变当前校园文学的状况,我们需要精英文学批评介入,抵制校园文学不良的倾向。同时,我们还要打破学院写作缺乏泥土气息的传统,有意识地引导校园文学回归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加大对现实介入的力度。此外,我们应该在大学开设文学创作课程,普及文学创作知识,让校园写作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过多地强调德育的管理和限制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德育成为达成德育之外目的的工具,促成了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德育工具主义倾向的理论根源在于道德理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整体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倾向。而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加深了道德的工具化。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得德育远离道德和学生的生活,激发和放大了学生对道德和德育的抵触,加深了现实德育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自塑。  相似文献   

9.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善的实现作为教育伦理价值体系由应然向实然的现实转化,其不仅取决于教育道德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和教育者对这一规范的信守状况,而且也要求在设定这种道德规范时,既对广大教育者提出其所应遵守的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也向其昭示所应追求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有注意到这种教育道德向度和层次的科学性,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成为可以期待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一项基本工程,也是各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势必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将高校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探析,目的是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使公民道德教育与高校德育切实的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来自家庭的熏陶。父母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关注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文章主要阐述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以及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希望引发家长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遭到了以哈曼和多里斯为首的情境论哲学家的挑战,但他们对于品格的理解存在着过多注重行为的气质性倾向,以至于把行为的气质性倾向等同于品格特质的偏差。而品格的构成,不仅包含着作为品格外在表征的行为气质性倾向,而且还包含道德信念以及道德义务影响行为的气质性倾向的本质和程度等内在因素。因此,品格构建应着力通过自我调控来缩小道德义务与行为的气质性倾向之间的差距。而品格构建的现实启示就是品格的教育需注重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道德心理;细微的情境因素都可能影响主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导致道德偏差的出现;需要加强对情境的控制,但决不能否认品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5.
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萍 《教育研究》2005,26(10):18-21,70
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地、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特性——细微品性。德育研究应从既具有内在同一性又相对独立的认知、制度和操作三个层面展开,这一认识是德育工作细微品性提出的前提性假设。它的理论依据源于德育本质的“人、精神性、内在性”核心关键词的解析和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针对现行德育工作细微品性的种种缺失,从德育工作的制度化、个案化、体验化、生活化和提升全体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温寒江 《中国德育》2007,2(4):13-15,26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形象思维,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今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思维启发学生的方法,使德育走入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课题组利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广州市中职学校教师展开调查。调研显示,中职德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德育工作有形式化趋势,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合力不足,德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为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全员全程德育工作,优化德育目标,推进德育过程化,进一步加强中职德育规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一些看法,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适时地安排在导语设计、课文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情境创设等不同环节中,使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提高品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一大趋势,因而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评价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