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钱梦龙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的。“教师着眼于‘导’,且导之有方;学生致力于‘读’,并读得其法;这就使得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语文导读法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循循善诱”、“不愤不  相似文献   

2.
师:关于作文“真实”的问题,存在着一些争议。有老师对学生说“完全是真实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的虚构,也可能‘真’”;有的老师认为“虚构不一定虚假,真人真事也不一定‘真’”。  相似文献   

3.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文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者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者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一、提倡‘’从师”、“师道”是洲市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写作论说文,往往有某种针对性或目的性.作者的这种写…  相似文献   

4.
古诗欣赏主题性单元教学“走近李白”一经推出,就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浙江大学名师观摩课后,听课老师给主持人吴琳老师发了这么一条手机短信:“吴老师,您好!李白是‘诗仙’,孙老师是‘师  相似文献   

5.
关于钱梦龙语文教学“三主”论的争论,正如刘孝学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想讨论述评》(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分歧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我认为,纠缠子“主体”或“主导”的概念无助于同题的解决,只有揭示它们的涵义,才能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三生”。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抑或二者都为主客体,这是迄今为止尚有争论的问题。钱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其两重性,是互为主客体的。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岁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  相似文献   

7.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情境描述]在不久前的阅读教学比赛中,作为参赛选手的我(上课内容为《黄河的主人》)课前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孩子们,能给“主人”找一个相对的词吗?生1:客人。师:(指着学生,包括笔者本人)我们和(指向听课老师)周围听课老师比,谁是主人?生(异口同声):我们!师:(指着学生)你们和(指着自己)郑老师比,主人是谁?生2:是郑老师,因为今天是您参加教学比赛。师:认为“郑老师是主人”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都举手了,听课老师一片哗然)[症结与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老师的教”转向了…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录像     
周东军 《山东教育》2003,(16):32-32
课案:《第一场雪》在引导学生读讲课文,学生初识雪景之后。师:“大家觉得这‘第一场雪’美不美?”生:“美!”师:“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生:“想!”师:(展示一盘普通的录像带)“看,老师拿来了一盘录像带。”生:(欢呼起来)“噢,看录像了!”师:“我这盘录像带可不是一盘普通的录像带。它只能用心看,不能用眼看。而且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到。请合上眼睛。”教师声情并茂朗诵描写雪前、雪中、雪后的几段话。学生闭眼想像雪景。(读完后,让学生睁开眼。)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我看到了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生:“我看到了雪后大…  相似文献   

10.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1.
钱梦龙同志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提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钱梦龙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认识规律的过程”;“要学  相似文献   

12.
杜沛鹤老师在题为“‘想念’方觉‘比邻’”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 9)中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将它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 ,不妥” ,“应理解作‘存想’‘想念’”才是。而我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就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杜老师的看法是不妥的。第一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存”下列有“存想”词条 ,对它的解释是 :“①构想 ,想像” ,“②道家修炼之法”。以“存想”作为解释 ,“海内存知己”就成“海内构想(想像)知己” ,这显然不妥。第二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  相似文献   

13.
记者:钱老师,您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的“三主”教学观在国内影响深远,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点,尽管不断受到质疑、批评,但至今仍时时被人提起、引用,足见它的生命力很顽强。请问,您现在怎么看您的“三主”?您对人们的批评有什么想法?钱梦龙(以下简称“钱”):我的“三主”教学观是在1982年提出来的,但是它的形成过程,则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你也许知道,我是完全依靠自学走上中学讲台的,我自身的经历使我深感自学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因此,1952年当我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以后,就开始琢磨一个问题:语文…  相似文献   

14.
"主导主体说"内涵的理解及其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导主体说”科学辩证地阐释了教学特殊认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从目前的一些观点来看,对之还存在看误读和曲解。对“‘主导’与‘主体’所属范畴不同”、“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转换过程”、“主导主体说是时代的产物”等质疑进行辨析,有助于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使之得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钱梦龙同志(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特级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提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钱梦龙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一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打扫”一词造句。学生甲说:“今天,轮到我们这一组打扫卫生。”学生乙表示异议:“既然‘卫生’,还要我们‘打扫’干什么!应该是‘打扫’教室和环境。”孩子们认为学生乙说的有理;老师则裁决学生甲的造句是正确的,劝勉学生乙不要“咬文嚼字钻牛角,望文生义读死书。”诚然,“打扫卫生”并非病语,其理由大抵有三:一是约定俗成。大家都说“打扫卫生”,不会产生歧义,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沿用下来,也就病语不病了;二是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中,“打扫卫生”不是仅有的一例,诸如“养伤”、“养病”,皆属此类。“养”得“伤”,“打扫”“卫生”又何妨;三是50年代,关于“打扫卫生”曾经在语法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专家学者已有定论,“打扫卫生”不应该列入语病范畴。  相似文献   

17.
郭家海老师在本刊第五期上撰文说“真理是朴素的”,我们赞同之余还想补充一句:“朴素”的并不都是真理。我们相信郭老师的真诚。他以“朴素”的思考,用“朴素”的语言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课例”作了酣畅的批评。但其中的一些逻辑、观点未免太“朴素”了,我们不敢苟同,觉得有澄清的必要。首先是逻辑。郭老师认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问题之一是彻底否定历史,属‘一把火烧光类’”,接着摆出了“孔子《侍坐章》中体现的教学观念比今天还自由”的证据。郭老师因为看到了我们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目的的阐述: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下面是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5课《植物怎样“喝水”》教学中认识‘导管’的片段实录: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把‘导管’都说成‘红线’) 老师:从植物茎的纵切实验中,大家看到的是一条条红线,植物茎中用来吸水的管子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示煤油温度表]请同学们看这支温度表,中间是怎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19.
曾在刊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老师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同桌小声地说:“喂,你读错了。”结果老师听到了,马上抓住这个细节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再读文本、  相似文献   

20.
韩愈《师说》开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大学、中学和其他选注本均释“受”字为“通‘授’”或“同‘授’”。我认为这样注解是不妥的。这里的“受业”应是“援业”之误,应予改正。“受业”不同于“授业”。早在先秦就有“受业”的说法,即学生从师学习之意。《孟子·告子下》载,曹交对孟子说:“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说的是曹交想在孟门当学生从师学习。《史记》多次用“受业”。《孟子苟卿列传》叙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