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场化的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中,政府依然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根本的还应建立以市场手段为支撑点、以贫困人口为本的反贫困框架体系.农业市场化并以农产品市场化为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使贫困农民成为组织和实施反贫困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民营经济体,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模式为农民增收;本着教育扶贫的原则,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增强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2.
纵观历史,贫困与反贫困是人类社会永恒之话题,反贫困工作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之职责,然而当前我国政府扶贫工作面临着体制碎片化、组织碎片化、以及绩效评估碎片化等一系列困境。从整体性治理之视角出发,对政府治理中体制机制的完善与整合、政府贫困治理组织结构的整合以及政府绩效评估的完善等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有效推动政府反贫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中,政府依然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根本的还应建立以市场手段为支撑点、以贫困人口为本的反贫困框架体系。农业市场化并以农产品市场化为农村反贫困的重点;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使贫困农民成为组织和实施反贫困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民营经济体,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模式为农民增收;本着教育扶贫的原则,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增强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引下,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贫困底数大,脱贫攻坚还面临着多元帮扶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力量分散,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脱贫成效巩固难等问题。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脱贫攻坚路径,就必须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整合多元帮扶主体力量与资源,构建基于内生发展的科学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发展议程中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产生与风险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密切相关.与传统反贫困政策相比,社会保护政策主张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出发,在充分兼顾贫困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基础之上,建立集"预防性、保护性、投资性及变革性"策略于一体的综合性反贫困框架,在帮助人们彻底摆脱贫困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作为一项积极的反贫困政策,社会保护对于我国"十三五"期间扶贫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经济扶贫成果基础上,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打破大学生贫困循环,是当前高校学生反贫困的一次战略转移.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国家主要构建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方针、政策和思路,投入或调动有效的扶贫资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学校主要实施国家反贫困战略,为贫困生提供技术、人力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具体实施反贫困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的反贫困能力,打破自身的贫困循环,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北盘江流域位处贵州西部,生态系统脆弱,人文环境多彩.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讨精准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无疑是当地的绝佳选择.但是在旅游项目规划上,.要因地制宜,避免与他她的同质化.在帮扶的过程中,要注意贫困群体的参与度,确保帮扶到真正的贫困群体,使帮扶更彻底,真正做到由“输血”变“造血”.  相似文献   

11.
后扶贫时代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多元化、融合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但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扶贫主体间缺乏互动,扶贫供给与贫困群体需求错位;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扶贫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错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为适应后扶贫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完善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协同机制,增强扶贫供给能力;打造职业教育扶贫区域协同机制,冲破城乡隔离困顿;优化职业教育扶贫产教协同机制,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在跨入21世纪之际,贫困正在以不同的新形式出现和积累,而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能起到明显推动反贫困战略的实现和遏制“返贫”现象。笔者探讨了构建政策导向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市场化反贫困机制,以有效地应对新时期不同形式的贫困,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消灭了绝对贫困,对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文化帮扶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普遍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振兴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赋能导向的弱势群体项目支持、广泛动员的社会力量整合机制、刚性约束的项目实施保障体系等实践维度。由于存在西方福利国家理论指导文化扶贫实践的理论缺陷,资本逻辑减贫体系应对文化贫困的制度缺陷,现行国家治理体系整合文化帮扶合力的体制缺陷,西方国家文化帮扶质量和效能被大打折扣。结合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文化帮扶要从巩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突出文化帮扶的基础地位、强化帮扶机制的融合创新、引导社会力量的深度介入、重视文化扶贫的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走出一条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帮扶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需要教育精准扶贫加以阻断.在分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阻断教育贫困传递的“四力模型”和激活方法,进而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起,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与河北省扶贫办在全省实施了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以及各地扶贫办与各级电大共同努力下,"扶贫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致富本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满足了贫困青年的学习愿望,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资金支持难以到位、教学组织工作尚待加强、培训项目有待完善等深层次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扩大试点,搞好服务,以保证"扶贫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省扶贫办在全省实施了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以及各地扶贫办与各级电大共同努力下,"扶贫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致富本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满足了贫困青年的学习愿望,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资金支持难以到位、教学组织工作尚待加强、培训项目有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扩大试点,搞好服 ,以保证"扶贫  相似文献   

16.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作为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同时,教育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保障。立足于秦巴深度贫困山区两河口镇的教育扶贫实践,分析教育扶贫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破解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通过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结对帮扶、职教帮扶四大教育扶贫措施进行"造血式扶贫",提升人力资本开发,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但教育扶贫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扶贫效益不明显、教育精准扶贫瞄准偏离与政策悬浮、教育扶贫主体单一化与扶贫客体被动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厚植人力资本,增加教育投入供给、构建教育精准扶持治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扶贫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贫困作为特定的经济现象被世人所重视。我国政府自八十年代起进行反贫困工作 ,九十年代反贫困战略的变化 ,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二十一世纪初 ,反贫困进入攻坚阶段 ,我们承认九十年代扶贫工作成绩的同时 ,不能回避扶贫制度缺位 ,进行反贫困领域的制度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后脱贫攻坚时代的减贫事业面临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反贫困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统筹等新形势,职业教育在提升贫困风险个体的经济、人力和社会资本,助力脱贫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兴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解决相对贫困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在脱贫攻坚战略指导下,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机制,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培养与培训供给能力、教育质量有效改善;通过精准培训提升劳务输出水平与规模,为东部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方面也有所创新,开始探索契合本地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布局;但同时也面临学校资源容量告急、专业建设粗放、校企合作层次低、职业教育内涵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挑战与问题.因此文章建议"后脱贫时代"继续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投入、扩大对口支援范围,壮大职业教育规模、完善其体系,打造出特色品牌,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助力减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戴妍 《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贫困伴随社会发展而存在,反贫困则一直受到人类持续关注."温饱无忧"作为教育反贫困的内隐式历史逻辑取向,已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历史夙愿.基于对后扶贫时代相关文献梳理及田野实证考察,围绕教育与贫困的关系脉络,构建以"智能素养"为导向的中观、微观、宏观三维一体的教育反贫困新系统性逻辑分析框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生成将呈现人才标准转型、职业类型升级、学习模式变革、创造创新突显、全球利益联动等五大新挑战.同时,人工智能也为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达成提供新方略,从智能素养人才培育、智能化职业生涯规划、智能化学习策略构建、智能化创新思维耕植、智能化反贫共同体建设,以此生成教育反贫困未来逻辑取向,最终培育贫困者适应未来社会的"智能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