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至今日,中国反贫困应从重新认识贫困概念和重新划分贫困标准开始,在重视用正式制度反贫困的同时,更应注意解决非正式约束对反贫困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两难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与反贫困工作推进者所持的单一物质贫困理念密切相关。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面对的是一种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的综合贫困,其中,能力贫困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基于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后续推进必须在树立综合性贫困理念的基础上,选择能解决能力贫困根源问题的教育反贫困战略,并基于经济、文化、教育作用机制实效推进。唯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中的两难问题才会得到妥善解决、双赢目标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3.
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规避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7.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立足17年半的扶贫实践,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其先行探索、孕育萌芽和实践检验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与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机理。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无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反贫困:约束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贫困人口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二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中国的贫困主要是西部的贫困,而西部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现实决定了中国反贫困的战略侧重点是西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须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消除西部农民的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保障性贫困四方面人手。只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西部农民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经济学的"贫困循环"理论和"反贫困"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贫困循环"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贫困循环"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有助于高校学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循环,实现反贫困。  相似文献   

10.
本分析了社会贫困及贫困链的基本成因,指出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最重要的根源。要缓解社会贫困,在城市与农村进行反贫困行动,应制定以发展教育为根本途径,将教育作为反贫困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的贫困成因是多方面的,资源禀赋不足、制度安排缺陷、人力资源不足、价值观念落后等都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而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所有原因中的主导因素,如果能够放开户籍制度,促进劳动要素的流通和转移,赋予贫困地区农民以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和权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根本动力,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计划到2020年,实现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文章采取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贫困类型的多维特征和贫困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扶贫开发经历的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信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提出以"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内力脱贫","实施福利政策,聚合外力脱贫","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区域脱贫","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脱贫"为特点的发展路径,对整体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这种现象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社会干预,往往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发展能力上的帮助.本文试图突破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局限性,着重研究其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大学生支持体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职贫困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及构建资助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群体数量大,构成发生变化,就读职业学校比例大,但往往因经济因素不能完成学业,对半工半读有强烈意愿。构建中职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经济、创新扶贫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贫困地区的落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贫困地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地域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贫困3种类型.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精神贫困严重;市场竞争致使贫困地区边缘化;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等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实现贫困地区率先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区域整体发展;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建立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农业商品化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却可能会造成农民的贫困、自然灾害和饥荒的发生以及社会救济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繁荣。虽然农业商品化的这些结果有其阶段性、社会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但是自然灾害、饥荒及其预防和救治则可能是由农业商品化问题所引发并且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些都促发我们对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已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差距,包括地区间、城乡间、不同行业间、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以及非法暴利、权力腐败和经济行为市场化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笔者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表现及成因,提出解决这种贫富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对象和贫困类别认定的精准性,构建以经济帮扶为主要手段,融合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贫困生认定程序、帮扶理念、返贫预警机制三个优化,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提升贫困生内生动力和长期跟踪反馈机制以预防返贫。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l世纪,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的困扰,迫切需要加深对贫穷问题的研究。对柯象峰关于中国贫穷问题的主要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贫穷问题是由物质、生物、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并且具有循环性,还可能引发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后果严重。因此,贫穷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主要包括积极的贫穷预防和消极的贫穷救济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