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风就是文章的作风,它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文章现象.文风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倡导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必须重视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  相似文献   

3.
“信”、“达”、“雅”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物化追求的基本境界。“信”就是成果呈现要准确;“达”就是成果呈现要符合逻辑;“雅”就是成果呈现要精美。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态,都宜自觉地按照“信”、“达”、“雅”的基本思想进行成果物化,既追求内容的科学,又追求形式的完美。  相似文献   

4.
曹海英 《新高考》2010,(10):57-59
翻译理论中提倡"信"、"达"、"雅",其实写作中也是一样的。所谓"信"就是忠实于中文提示和写作要求,不要遗漏要点;"达"就是表达通畅,基本句式  相似文献   

5.
有关物理实验教学语言艺术问题涉及面较广,既涉及物理学、语言学、逻辑修辞学,还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笔者仅从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鲜明性方面,试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语言艺术。1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人入胜的课堂语言,其作用是把学生...  相似文献   

6.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突出"真"的一面,表现为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还应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人文性体现课件的"善',表现为主体性、情感性和参与性;艺术性突出课件的"美",表现为形式美.多媒体课件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信”就是忠于原文,“达”就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雅”就是译文的文笔要优美。严复当时用古文翻译,“雅”被认为是古雅。“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译界对“雅”有不同看法,发生争论,因而有人提出“信”和“顺”的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顺”是指译文的语言要通顺。把“信、达、雅”与“信和顺”作一比较,除相同部分以外,不同处在于前者强调“雅”,强调文笔优美,后者对文笔优美不加强调。笔者认为从译作的社会效果看,还是应该强调译文文笔应当优美。因而翻译的标准还是“信、达、雅”好。“雅”不但不能从翻译的标准中去掉,而且应该更加强调才是。  相似文献   

8.
<正> 雨果的长篇小说卷帙浩繁、人物百态千姿、社会生活细节纷呈,有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为他擅长使用艺术对比;写人写事、描景状物等等无不充满艺术对比。 对比,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艺术对比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而艺术美则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统一。因此,对比是一种美,是美的鲜明性。大千世界,古往今来,阳与阴、昼与夜、晴与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只有通过对比,方能存在。无  相似文献   

9.
<正>把汉语翻译成英文,或把汉语中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语言翻译。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信,就是要忠于原著,不可以随意的增减内容;达,就是要忠于读者,也就是表意要清楚、流畅;雅,就是要忠于文学语言,语言要典雅、得体。一、直译的意趣1.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法规范和字面意思直接翻  相似文献   

10.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学古雅。近百年来,许多翻译工作者都将其作为翻译的标准。同时,对于“信、达、雅”的研究和探讨也一直延续至今。 从严复提出“译事三难”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段时期,“信、达、雅”都倍受赞赏。然而,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它就开始遭到争议。从此,围绕着“信、达、雅”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笔者初步统计,1898年至1992年散见于我国各种报刊、杂志、书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评析一首名诗的汉译引出对翻译本质的讨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接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信”、“达”、“雅”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以“信”、“达”、“明”取代“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此外,文章也试图廓清如何把握“异化”和“归化”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借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作为文言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通畅,这毫无疑义;“雅”,有人理解为“优美”,这就可能使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不符。刘知几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可见两书的语言风格迥异,因而译文的语言就不能一律以“雅”来要求。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文是美的贮藏室,贮藏室是封闭着的,光线昏暗,只有打开门,曝其光,才能开掘出熠熠闪光的美。一、通过阅读,品味语言之美名家名篇里的语言,堪称美之典范,它包括含着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准确性和含蓄美。阅读时,我们首先要领会精妙语言的要义,其次要多方位的“收割”语言蕴含的美。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家严复在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后提出的“信”“达”“雅”的原则,至今仍可借鉴。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明白地表达出来;所谓“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化。要做到“信”“达”“雅”,可按前人总结的六字法来做,即“对”“换”“留”“删”“补”“调”。下面逐一解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文体的的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最适用于文学翻译。作为清末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除译过几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外,他没有翻译过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当时以至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要求译文做到忠实于原作,文字准确,语言流畅,行文通顺;体现原著风格,文字优美清新,对于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界曾经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在三者之中,谁居于首位,也就是谁服从于谁的问题。三十年代有人曾就此提出在翻译中“宁错务顺”,就是宁可译文和原著有出入或者不准确,也要使文章通顺畅达。鲁迅先生则钟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译文不必强求通顺,只求把原著意思表达清楚。 时过境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剧增和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一批批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一批批中国名著被介绍到国外。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翻译的标准重新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想就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标准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信、达、雅”  相似文献   

17.
张涛  夏威 《中学数学月刊》2020,(4):54-55,62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提出了翻译作品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信、达、雅"不仅适用于评价翻译作品,也适用于评价数学试题.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信、达、雅"在试题评价上的内涵.1信信者,真也."信"的试题要科学真实、准确严谨,这是命题者应该恪守的底线.  相似文献   

18.
在外语教学中,随时都能遇到两种语言的互译问题,而每当翻译时,人们又自然会想到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其中的“信”,就是译文应忠实于原文;“达”则是译文要通畅流利,符合所译那种语言的习惯;“雅”则应是译文优美、生动、感人。 但对于翻译医学专业的文章来说,主要应以“信”、“达”为标准来要求,以信为主,而后求达。因为医学文献都是叙事述理,介绍知识,探讨问题,阐明实验过程和成功经验等,要努力做到译文简洁精炼,通顺易懂,达到更好地吸收外来知识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掌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具有表达思维及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翻译过程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对等转换,而是把两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一个等同信息如实地加以表述,使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中“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是根木,“达”中有“信”,“信、达”之外方能求“雅”。  相似文献   

20.
所谓“唯关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善良挥洒生命的绿色使人类心灵复苏,于是善与恶之上辉煌着爱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