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达默尔认为:游戏是艺术本体论阐释的入门,是在往返重复中更新自身的活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游戏由游戏者和观赏者共同组成,游戏与严肃有本质的联系。这一全新的游戏观念和研究视角,对我们进行儿童游戏教育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充分认识儿童游戏活动自身的价值,严肃对待儿童游戏,充分发挥儿童游戏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席勒的游戏理论揭示了现代明发展中人性的分裂问题.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时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20世纪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游戏和形象化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趋势与席勒的期待不同,不是使人性重新整合,而是在商业行为的驱动下使游戏变成自我麻醉的狂欢.形象变成平面化的幻象。  相似文献   

3.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渠道.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而且还承载着人类文化.三喻文化的存在为儿童游戏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分析儿童游戏与三喻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期引起人们重视儿童游戏、关注儿童生活及理解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4.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进了席勒的“游戏说”并对其作出了自己的发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审美现代性进程。本文从来源与选择、引进与变异、阐发与疏离三个方面对王国维对席勒游戏说的接受进行了分析,认为席勒游戏说忽视了现实实践的一面,王国维的古雅说则弥补了他的不足;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中国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之间进行审美现代性启蒙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讲人性的完整和美育问题,但席勒在论迷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人性的完满、美的作用、审美一体性等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美育的观点。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完美的人性”,并以游戏冲动来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他对美的分析、游戏冲动说的提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分析,都是让人摆脱物质、自然的限制,进而摆脱道德状态的限制,最终进入审美状态。和谐的人性美是其和谐美育的核心及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它与艺术、仪式、宗教、战争、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深层的联系。自从康德把游戏带入理论思维视野之后,席勒、斯宾塞、格鲁斯等人先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研究,其中之一便是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又可据其侧重点不同划分为三个方向。其一是重物件在儿童游戏中的使用及游戏与探索之间的关系,如皮亚杰学派;其二是关注情感如何从游戏中表现出来,以及如何用游戏来进行心理治疗,如心理分析学派;其三是关注游戏被用来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儿童何以游戏。从另…  相似文献   

8.
要全面、深入地阐释儿童游戏的意义,就必须突破以往在儿童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以孤立的、封闭的方式来认识儿童游戏意义的做法,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的方式,从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不同的层面来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儿童游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席勒以康德美学思想为基点对人性进行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围绕自由、人性、美、艺术和游戏冲动等概念展开。席勒希望通过美学来改造现实人生,实现人性自由和理想人性,但是在美学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分析席勒人本主义美学中的一些局限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席勒美学做出评价,而且能够在建设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的系过程中真正获得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数字游戏的发展是当代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与表征.数字游戏生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备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三重性质,是当代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数字游戏拓展社会文化创造和艺术鉴赏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和艺术普及.数字游戏丰富视觉文化形态,形成游戏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文化空间.数字游戏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又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为对治当前德育功利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症候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主动性,学界提出审美化德育模式,尝试通过美育的非功利、情感化和超越性特质以弥补现代性背景下规范伦理学占主流可能导致的道德虚伪与道德悖论。但由于没能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道德责任在主体内指定“价值之根”,导致审美化德育模式陷入困境。现代美育家丰子恺汲取席勒审美思想中的“童心”观,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童心说”进行人道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以“童心”为本体和动力的人性扩充与守护机制,为德育审美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3.
体育以其独有的鲜明生动形象吸引着亿万人去关心它,欣赏它。从观众角度、运动员角度、战术角度、技术角度、体育文化角度几个方面,论述了观赏体育比赛的意义。怎样观赏体育比赛和观赏体育比赛的修养等使我们在观赏体育比赛时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4.
游戏活动符合儿童的天性,更是他们习得母语的重要渠道,游戏给儿童的语言习得与表达提供了一种宽松、丰富多彩和受欢迎的语境。可是语言游戏常常被教育者所忽视。把握儿童游戏中习得语言的诸种特点,关注儿童在游戏中语言习得和表达的几种基本方式,并有意识将语言游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为母语获得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16.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对于学校体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儿童民间体育游戏在学校中的开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民间体育游戏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特性、价值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有着独到之处。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革,这一变化为民间体育游戏更广泛地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立足于学校,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再发掘,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