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治理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模式.与土地农民集体财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的公共权力治理模式,而农村改革以来的双层土地财产权制度安排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将为乡村治理提供私权力治理的新维度,以弥补单纯依靠公权力治理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中国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农民土地承包权具有物权性质,也是农民最基本的财产权;必须切实保障农民长期和稳定的土地经营权,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当前应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的确权、确地工作,明确农民土地权属关系,这是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工程,也是农村安居乐业的一个基本工程。作者以湖北省的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为个案,对如何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以及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探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之策,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为法学界虽所关注。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用科技落后、知识贫乏、观念落后等理由敷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追根求源,作为农村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理当成为我们思考的源点,尤其是关于我国农村土地立法中存在的额外难题不能不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1现行农村地权立法之价值缺失就我国目前立法状况而言,农村地权立法之价值体系仍以尊崇国家、集体所有权为圭臬,如此必然导致对民事权利的限制甚至对私人财产的漠视。土地立法的行政化色彩不仅客观上不利于农地之利用,主观上也阻碍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究竟属于债权还是物权,学界上争论不休。根据立法而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物权保护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农民利益缺乏稳定性、持续力。现行地权结构模式尚属于生计型、控制型。1.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宪法进行确认,宪法第8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对土地的使用权在物权法中却得不到肯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传统物权理论是个债权,是基于合同产生的。从其名称观之,“承包经营”必须以合同为基础,因此,土地承...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应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动农用地规范流转,在统筹城乡地权安排的基础上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在统筹农民生存保障与发展保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在推进征地程序规范化和土地交易市场化的基础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权变革是一个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再分配与重组过程,并不断重组着既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近年逐渐兴盛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权变’革实践也正在深刻地重构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一些农村社会群体(成员较多)借土地流转引发的职业结构变动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了阶层地位的上向流动;也有些农村社会群体(成员较少)则因先天不足而沦入社会底层,并进一步边缘化;还有一些成员极少的社会群体借制度性的权力和以此织就的社会网络以及区位优势,垄断和控制了更多的社区资源和机会,形成和巩固了其超社区的精英地位。土地流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民实现流动的特殊社会阶梯,其重构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亦开始呈现日渐定型化等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征用权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其根源在于行政征用权滥用,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按公平合理原则,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利益征地衡量标准;以法规范行政征用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促进“两权”合力进取。  相似文献   

8.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自身土地权利上的贫困是农民土地收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土地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则是主要原因.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构建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的制度体系,应该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人们对损农利己的土地交易义愤填膺,对农民失地、失利和失业忧心忡忡,然而,对于如何保护农民的权益及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却莫衷一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当今中国再次走到土地制度改革的十字路口:是维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或公有制还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产权?是走向市场化的地权平等交易和流转,还是维持现行的地权交易的行政主导?是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还是城乡二元化的制度安排?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农地改革的争论中,不少人深深地陷于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土地情结,自觉不自觉地赋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问题是“三农”核心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在不断扩大、强化和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这一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仍不彻底。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及内在矛盾导致农村广泛而持久的土地之争,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从“两权分离”到“五权合一”。在农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保、财税、行政及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目标的矛盾和地方政府、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力受到制约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权力(权利)配置与土地利益分配之间并不相称,从而对农民的土地利益进行了挤占,产生了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后税费时代应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私合体属性,理顺国家的土地权力,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廓清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利,赋予、归还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凤阳县刘府镇的赵庄创造了一种农村改革的新模式--"民营资本 新农村建设".通过投资成立农林开发公司,连片租赁农民承包土地,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道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本文从"工业反哺农业"、地权整合、农业企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四个方面作出了价值判断,并提出赵庄模式对我国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了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进行“三权分置”改革与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二者不可偏废。从逻辑层面来看,“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共存与协同旨在处理好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稳”与“活”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农村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题中之义,既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以保障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为核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4.
徽州明清民国土地卖契中的"卖",揭示了地权由卖方向买方转移.地权有地权之名与地权之实.以徽州明清民国的土地卖契的契本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了四种名实情况,显隐两种形式和三种地权转移类型,并对三种地权比例作出了猜测估计.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所预设的诸多理论和政策方案,因缺乏对这一制度本质的深刻透视,难以真正地实现改革的突破.立足我国现行地权结构形态,我国土地征收权的行使,本质上乃土地开发权实现方式的具体体现.现有制度安排和规范设置排斥了被征地人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权价值实现的过程.突围这一困境,须立足于土地开发权视角,建立被征收土地之开发权优先购买权法律制度,以保障被征地人优先获得被征收土地的土地开发权,从而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权价值之实现的过程,以避免征地后的一次性货币补偿所带来的诸多风险,进而有效地实现被征地人利益的长期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问题是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对农民地权的保护,协调好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但目前在农民地权的保护上还存在一些欠缺。这些缺陷既体现在各法律间的协调问题上,也体现在农地的具体权利规定中,同时,在农地征收补偿和宅基地使用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社会转型期对土地问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前期土地分配的实际状况是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占有大多数的土地,大地主在农村人口中只占极少数,其占有的土地在总土地中所占比例不高。"土地改革"一课教学史料的选取应该依据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地权分配情况得出"地权分散"这一实事求是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命根子,土地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私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土地储备制度在一些地方侵犯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修改的进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9.
近代爱尔兰土地所有权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身份所有权阶段、自然财产权阶段和双重所有权阶段。观念变迁的背后牵涉三股主要力量的博弈:英格兰地主、英格兰资本家和爱尔兰佃农。虽然英格兰地主和资本家处于对立的状态,但是双方的矛盾又从属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由于爱尔兰佃农不断地斗争,也由于资产阶级渴望资本化经营爱尔兰土地,英国政府实行了数次土地改革。正是因为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以更加资本化的方式剥削爱尔兰佃农,所以改革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并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20.
很多经济学家从中国农村地权的不稳定性出发解释农户投资的降低,并进而主张改革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我们通过构建一个生存型农户投资决策模型,证明了影响中国农户投资总量和结构的主要因素并非农村地权的稳定性,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时间的经济价值的提高,并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