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杉木人工林是我国最重要的用材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保持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林学界和生产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最近提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为解决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定义和内涵出发,结合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不应仅指对林木本身的管理,还应包括林分形成的前期阶段、系统内各组分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凋落物分解管理、土壤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在广大林区开展综合性的长期生态监测计划等方面。包括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方法,是实现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海南天然橡胶产胶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ASA模型为基础,建立基于MODIS数据的天然橡胶林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9年生长季(4月-12月)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估算了阳江农场天然橡胶的生长季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通过天然橡胶的干物质分配率计算了阳江农场天然橡胶的产胶潜力,最后以地面实际橡胶干胶产量的时间序列、空间序列与估算的天然橡胶林产胶潜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农场天然橡胶产胶潜力空间差异显著,且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产胶潜力与实际干胶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天然橡胶林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产胶潜力估算模型可行。2009年阳江农场全场的产胶潜力为5573t,比实际年干胶产量4572t高出22%,阳江农场干胶产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两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量分类方法:相互平均的排序方法(Hill,1973)和指示种分析的分类方法(Hill,Bunce & Shaw,1975),并把它们用于全国32个杉木林区的气候因素数据和内蒙古自治区呼盟的羊草草原的植物种数据。从这些应用中可以揭示出一些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有明显生态意义的规律。为清楚起见,我们同样先概述分析的方法,然后再讨论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布迪科指标的中国植被-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418个气象站资料,计算了布迪科(Budyko)分类系统的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结合中国植被区划图,绘制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的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净辐射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而辐射干燥指数则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干湿梯度。综合水热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的对应也较好,通过KAPPA检验,结果表明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密切相关,两者结合可以进行宏观尺度上植被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针对杉木高世代遗传改良的现实需求及遗传育种可行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联合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等单位于2017年启动了杉木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新品系创制研究.研究团队立足"十二五"国家杉木育种项目研究基础及前期布设的较为完备的种源试验林、子代测定林、无性系测定林,通过4年的连续攻关,在杉木高世代育种、长期遗传改良及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系统推进了江西省乃至全国杉木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6.
金修来 《科技风》2012,(11):260-261,263
通过对杉木二茬林开展人工垦复、除草、除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开展抚育管理的10年生杉木林树高最大12m,平均树高9.7m,而未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树高最大8m,平均树高仅为5.7m,树高分布范围在4m~8m 之间.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树高平均为未进行抚育管理的相应树高的1.7倍.2)实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胸径最大值16cm,平均胸径11.1cm,个体间产生分化,而没有抚育管理林胸径最大值9cm,胸径平均值仅为6.2cm,径级分布表现相对集中状态.前者胸径是后者的1.82倍.3)经抚育管理林当年树高生长量变化范围分别在55cm~85cm 之间,而没抚育管理林当年树高生长量变化范围在18cm~38cm.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当年树高生长量是未进行抚育管理的杉木林当年树高生长量的2.65倍.4)已开展抚育管理林每亩净收益为4160元,未开展抚育管理林每亩收益为480元,前者为后者净收益的8.7倍.因此,杉木二茬林进行抚育管理对其林分树高、胸径和当年树高生长量等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学者影响力评价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学者影响力评价指标h指数与z指数中加入 “主题”维度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方法/过程】以核物理学科为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利用网络爬虫在中国知网抓 取文献共计11419条。经数据预处理后,首先,利用LDA模型对文献分类,得到我国核物理学科的八个研究主题: 核反应研究、放射性衰变与新元素合成、核物理应用研究、核物理计算、核反应实验装置设计、核数据测量方法与数 据库建设评价、核结构研究与核天体物理研究。其次,利用ATM模型对学者分类。最后,利用上述分类结果分别 计算学者的hk指数与zk指数,并将结果与h指数和z指数比较。【方法/过程】经过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与h指数和 z指数有较高一致性。因此,利用LDA模型和ATM模型融合学者影响力评价指数h指数和z指数可以更加科学地 评估学者的影响力,弥补了全学科评价指标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气候环境     
<正>极端湿润气候对森林生产力的补偿效应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研究团队综合利用1929条树轮序列、全球长时间序列遥感植被绿度观测数据和6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系统地研究了森林生产力对极端湿润事件的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巨大。森林在经历极端湿润事件后,有持续1?5年的生长加速现象,总体上补偿了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并且这一补偿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中尤为明显。研究揭示了干旱区森林对于极端湿润和干旱事件的对称响应规律,提升了人们对于森林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为改进陆面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非粮化行为对土壤健康的潜在损害,为科学评估非粮化对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实地踏勘、采样分析、模型评价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从徐州市城乡结合部现状为设施大棚、果园、杨树林、草地、公路景观林和撂荒地等6类典型非粮化田块和对照耕地共采集80个表层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及重金属污染等23项指标,并构建耕地健康评价模型探索非粮化对耕地健康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非粮化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和生物指标,非粮化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碱性磷酸酶和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样(P <0.05)。设施大棚土壤有机质、总磷、有效磷、有效钾、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且与其他5种非粮化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2)与对照样相比,6类非粮化导致耕地土壤生产力、持水净水、碳固存、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不同的功能或多或少产生失衡,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土壤养分、酶活性、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重金属污染指数主导了非粮化土壤的健康分异。【结论】非粮化对耕地健康有影响,且不同行为的健康损害差异大,这一结果为非粮化分类整治、...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文献资料的89块生物量样地以及在桂中的6块不同龄级样地实测数据,对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树种--杉木、马尾松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分树干、地上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枝条、根系生物量在马尾松林分中也随林龄显著增加,但在杉木林中则随林龄的增加逐渐趋向稳定,2种林分叶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不密切.林分生物量的根冠比在杉木林中随林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马尾松林中二者关系不密切.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差异表明林龄对于森林植被碳蓄积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谢云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候资源的波动亦发生相应变化,考虑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定量描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响应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通过定义敏感性指数和气候影响程度指数,初步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以及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响应的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某些气候边缘地区,如水热年际变率较大地区,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北方强于南方,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响应对策研究,应考虑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玉娟  杨胜天  吕涛  刘瑞禄 《资源科学》2008,30(9):1421-1430
在光能利用率原理基础上,对CASA模型中的水分胁迫因子进行改进,将土壤水分含量作为一个直接变量引入模型,建立起针对于黔中部喀斯特地区的植被NPP估算模型;并与土壤水分层均衡模型进行有效耦合,得到模型所需的土壤水分含量,在此基础上,依托遥感和GIS手段,将模型扩展到区域尺度上,模拟出黔中部喀斯特地区2005年10月~2006年5月月尺度上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并以实测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①该模型在数据获取上比较容易,仅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就可以对陆地植被MPP进行估算,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将土壤水分含量作为一个直接变量引入模型,从而可以从模型本身,对土壤水分与植被NPP的直接响应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得到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的土壤水分敏感点,为区域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依据; ②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NPP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差异.林地的植被NPP最高,平均值为19.89gC/m2,其次为灌丛,为19.01gC/m2,草地和农用地分别为16.71 gC/m2和16.54 gC/m2;林地、草地、灌丛和农用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表现出同样的特征:春季>秋季>冬季,其中林地植被NPP平均值冬季14.62 gC/m2,春季增加到26.26gC/m2,秋季又有所减少,为18.79 gc/m2,其它植被类型也表现出同样的季相变化特征,与当地气温和地表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MODIS遥感数据,针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场生态环境特征,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与生态模型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下半干旱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遥感模型;利用草场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光合和呼吸作用出发的NPP遥感模型与从植物生物量和衰败量变化出发的GNPP模型的估算值之间构建代价函数,有效地对模型参数进行估算和校正;模型考虑了气温和植物水胁迫的影响,以及时空尺度的差异,并充分利用遥感反演的参数来驱动。模型经内蒙草场MODIS数据、实测数据、相关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参数校正能提高模型估算的精度,且NPP估算精度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此遥感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华北高产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况进行了阐述,对华北高产粮区的典型区域山东省桓台县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善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在区域、农中国北方地区;树木;气候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该文根据作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推导出了计算森林气候生产力的模式 ,利用该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 1 0种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热量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短 ,热量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长。水分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大 ,而水分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小。影响该区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同时指出 ,在北方地区发展林业生产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林业生产目的选择相应的树种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分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尹琳琳  苏秦 《软科学》2009,23(11):73-78
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3~2007年中国31个地区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总体上处于增长趋势,并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特征;技术进步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则成为制约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原因;服务业生产率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增长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份发展滞后或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