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相似文献   

3.
李传鹏 《教学随笔》2010,(10):19-20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鉴赏中,对不同的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论是在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中,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是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试作文中“淡化文体意识”、“文体不限”的要求给学生在个性和创新写作等方面留出了空间,随即各种形式的考场作文不断涌现。负面影响也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是古代中国经学、文史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按照考试的目标建立题库、用标准化的文体写作。在整个考试流程中,出题、阅卷都按一定客观标准操作,使考试过程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达到选拔文化精英进入官僚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田建荣 《中国考试》2023,(10):79-87
科举考试的命题一般由各主考官负责。科举考试的命题立意可以概括为儒学导向、德育本位、政治性与文学性统一三大要旨。对儒家经典的考核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命题方向。自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必须依据四书五经命题,虽然最终导致命题危机,但很好地彰显了道德立意和政治主题。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特定文体,向来受到的抨击最多,却也体现了政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促进了科举考试命题的标准化。研究和剖析科举考试的命题立意对当今考试命题改革具有借鉴、警示、反思和改进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文取士”源远流长,其制度的建立始于西汉,唐人发展完备,全面实行,并提出命题加以阐释1。这是以考试“文学”为直接方式和基本准则的人才选任制度系统,“常科”和“制举”是其两个基本子系统;其“官试”2文体有策、“杂文”、判等,以此为中心形成丰富多彩的“取士文学”。试策则是取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与“考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科举考试学”的简称。而本文的“考试学”指的是考试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随着“科举考试学”的形成与发展,它与考试学的关系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对此,有必要对它与考试学的关系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以进一步深化对“科举考试学”以及考试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产业化作为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使文学“跨界发展”成为文学产业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与途径.产业跨界使传统“作家”身份出现新的定位,由此带来关于文学观念与实践的变化.媒体跨界成为文学新的生产方式.文体跨界与融合、新文体实验、跨媒介写作与跨文体写作,都构成文学产业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绵延1300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在内容上主要是考查考生掌握儒家经典等相关知识。考试还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由此选拔官员(候补官员)。在考试形式上,由口试与笔试两种。笔试情况复杂,又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多种形式。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语文考试”。即便是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只考一篇作文。我们不能从“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这一错误的前提,得出“高考语文只要考一篇作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李仲谋 《教育文汇》2007,(11):51-55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没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每年考中的人数越来越少:第一级是“州试”,  相似文献   

13.
高考新要求GAOKAOXINYAOQIU《课程标准》对“文学体裁”、“名句名篇”分别提出了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006年《考试大纲》对“文学体裁”、“名句名篇”要求为:“识记文学体裁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007年《考试大纲》有所变化,在“必考内容”之“古代诗文阅读”中,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选考内容”之“文学类文本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的出现和兴盛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和文体独立 ,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史地位。从社会条件说 ,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和富裕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出现 ,识文断字人口的增多及其对文化消费日益高涨的需求 ,佛教文化和与之相关的变文讲唱活动 ,以及科举考试中“行卷”、“温卷”的风气等 ,都对唐传奇创作的兴盛产生了积极影响。而生活于其中的唐代作家 ,普遍具有的嗜奇猎艳、尚美遣兴的审美冲动 ,又使得文学的内部滋生了足够动力。另外 ,成熟发展的同时代诗歌、散文等雅文学以及俗文学形式的说话、变文等 ,又为传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使其形成情韵深长、铺叙委婉、雅俗共赏的文体。其引人入胜的情节、首尾完整的结构、鲜明饱满的形象、生动细腻的笔触 ,都为后世小说家所继承和发展 ,甚至给诗、文、曲等其他文学样式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文学的本质理论, 对近代文学的“文体革命”所涉及的内在矛盾、文学与启蒙的“吊诡”以及审美迷思, 进行重新的美学检视和文学反思。其中,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新小说”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对于近代“文体革命”的经验是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1897年,诗界、文界、小说界、翻译界、报界和出版界等,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新学诗”走向式微和“新派诗”的标榜,似乎预示了“新诗”创作的方向;“时务文体”表现出散文文体解放的征兆;小说观念发生着重要变化;《天演论》震惊了知识界,侦探小说的译介预示着中国作家对域外小说接纳的发端;报界与出版界推动了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也孕育着文学市场和职业小说家;“言文合一”的时代呼声在知识界产生广泛影响。一场改变中国文学历史走向的文学革新运动,已经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17.
审美的偏至——梁启超"文体革命"的文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学的本质理论,对近代文学的“文体革命”所涉及的内在矛盾、文学与启蒙的“吊诡”以及审美迷思,进行重新的美学检视和文学反思。其中,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新小说”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对于近代“文体革命”的经验是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陈雪芬 《中国考试》2007,(11):42-47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过程中枪替、夹带、贿买、通关节等种种作弊行为也随之产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立法、行政、司法等种种措施,实行了锁院、弥封、誊录、别头试,以及严厉的法律制裁等制度和措施。现代国家教育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种作弊现象与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现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对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相似文献   

20.
:“状元”是科举全程考试的顶尖人物。但由于“点状元”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因此 ,历史事实证明 ,无论用当时或后来的标准看状元 ,他们也大多不是科举考试制度之下的“一流人才”。本文基于明清科举考试和状元的一般事实 ,结合今天与此相关的文科学习和考试问题 ,重在阐明 :仅以“考分”鉴别文科人才 ,也许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误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