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6.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7.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9.
冯用军 《考试研究》2020,(2):103-110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衍生分化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转化、生产与增长、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学学科衍生分化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衍生分化的"网络模型"及其演化机理,并在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的内部、外部和交叉复合衍生分化进行了应用探索,据此形成了许多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衍生分化范例,这些范例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有助于反思学科衍生分化方法的成效及未来动向。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土司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能否称"学",是由其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决定的.构建"土司学",既因研究对象的重要,也是现实研究的需要.土司研究的对象专门而独特,拥有特定的概念术语和专门的概念体系,涉及众多学科,参与研究的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已具备称学的一定条件.构建"土司学",其意义在于:使土司研究走向深入和系统,使其综合化和理论化,加深、提高和丰富对土司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土司制度的发展规律,并为今天的区域民族自治提供历史经验.但所要构建的"土司学",并不是一个学科,而只足研究土司问题的一门专学,或者说是土司研究的一门综合性专学,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就现在情况而言,土司称"学"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中国科举史研究的重要一年,因为这一年是科举废止一百周年纪念。据考证,科举制创设于公元605年,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当下要评论的两本书的问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最近人们对科举文化的重新审视,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每一本书都用英汉两种语言出版)。厦门大学的刘海峰被誉为中国科举学的绝对权威,是国内研究科举学的第一人,而且科举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下面就其代表作一科举学导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的学问之途,历经了由"举子事业"向"圣贤事业"的转向.冯梦龙大半生都在为科举奔忙,其科举教育以<春秋>文法之学为中心,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体现了科举应试教育同儒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直到崇祯三年循资出贡,冯梦龙才摆脱科举的负赘,心灵得到解放,也为性命之学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冯梦龙的"克己复札"论便集中体现了其情理观,且与阳明、李贽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15.
科举运行及其影响有多久,科举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以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论为依据,科举学可分为"新科举学"与"旧科举学"。"旧科举学"停止于1905年,而"新科举学"则诞生于此时。"旧科举学"是"分科应考之学","新科举学"是"研究分科应考之学",前者关注科考的内容与偏好,后者聚焦科举运行的规律。由于科举及其运行具有先天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所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是"新科举学"呈现出的典型方法论特征。本文认为,"新科举学"研究对象独特、方法论层次分明,跨学科视野可以成为解决其学科建设过程中概念系统和方法论核心问题的独特路径,并能从学理和逻辑上证实新科举学学科群的分化与整合符合学科制度化的外在规律(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内在规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7.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2003年至2013年期间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106篇论文的分析,得出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在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研究主题丰富,但侧重于科举历史的介绍和学科性质的辨析;研究队伍较多,半数成果来自厦门大学。本文试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就是专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学问,其特点是:研究对象的总体性,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研究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入研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理基础的建立,因此是一个亟待开展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