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91):64-65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向要开发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体验式校本数学课程、开发职业规划前瞻性的数学课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对策要确保核心素养是校本开发的靶心、校本开发要关注学生的学法、校本开发构建多元化的反馈渠道,最终确保高中数学教学之中能够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实现对核心素养目标的高效落实。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理论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总结了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3.
丁波  黄明光 《文教资料》2007,(19):163-165
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被服务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和反馈者。本文对上述三个角色,从理论和个案中分别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从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出发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是将通过规划、组织而形成的校本课程方案或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在校本课程理念指导下,使校本课程方案或计划进入教和学的流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制主体共同的实验、调节、完善,从而形成实质性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本质上是体现人本性、主体性、个性差异性、开放性、多元相融胜等特征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念缺乏很好的理解,必定会阻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实。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理念,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组织、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三方面谈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整体框架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课程目标无疑是指向学生兴趣培养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其课程形态应包含课程整体规划、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有效管理和评价等基本要素。但是在学校课程实践中,对校本课程开发却有多元的理解,有的学校把国家课程以外开设的课程统称为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对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资源层面的地方化和校本化,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的主要实践模式。对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研究,主要采取五种策略进行,包括资源整合、资源更新、资源共享、校本开发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8.
浅析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灵活、适切的课程开发形态。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本文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取向,把其划分为外缘主体和内核主体、一般主体和支柱主体、现实主体和潜在主体等几个层次。试从‘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这个立体结构的角度阐释,提出广大中小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大力建设多样化校本课程,最大限度优化课程实施行为,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更丰富资源,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更宽广空间和更多舞台。一、现状思考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由传统的具有校本选修性质的兴趣小组活动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灵活、适切的课程开发形态.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本文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取向,把其划分为外缘主体和内核主体、一般主体和支柱主体、现实主体和潜在主体等几个层次.试从'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这个立体结构的角度阐释,提出广大中小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10,(10):8-9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多元多维的,具有开发的广域性。但是,由于区域性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限定,学校之间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呈无序的状态,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喀什市是一个多元文化地区,对喀什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通过对喀什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喀什市中学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开发普适性较强的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明确的:立足社情和校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多元的:当地社区的、兄弟学校和自己学校的;  相似文献   

14.
王荣珍 《教育革新》2009,(12):18-19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探索是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多元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要建立一种规范、完善、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使之有利于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体现学校的特色,更有利于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5.
梁胜  杨岚 《文教资料》2021,(1):172-173,184
本文采用定性案例研究考察了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揭示了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是开发和实践民族音乐、民族体育及旅游校本课程的。分析其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反馈与时俱进地完善,对其他地方高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达斡尔族文化为适应环境变化,不断与主流文化融合,达斡尔族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民族文化的途径,对本民族文化出现认同危机。基于达斡尔族文化认同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独具特色和优势。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情境,确立特色的校本课程目标;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特校本课程内容;强化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倡导多元课程评价等,以此增强达斡尔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日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和校本课程的内涵,认为高等院校开发校本课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了高等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更新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和"校本课程"的认识;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进行校本培训,提高高等院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结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在分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薄弱点后,开发了涉及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地球的孩子》课程。由于纸质教材成本高、更新慢,评价得不到很好落实等原因,我们设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平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集成资源呈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互动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克服传统课程的缺陷,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校本课程信息平台开发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融入创新教学模块,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高职教师的素质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高职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精诚合作的精神;行动研究的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