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饱醮血泪的笔,精心创作出的一部现实主义的鸿篇巨著。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是一出人生的大悲剧。作者悲悼了全体年青一代,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悲惨结局,展示了一幅"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惨画卷。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作者揭示了整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我们读《红楼梦》,一般认为黛玉之死是作品悲剧的高潮,这位具有叛逆思想的"世外仙妹"最终被封建制度扼杀了。但是,认真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理会到黛玉的夭亡是封建制度下叛逆者的必然结局,而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塑造出来的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淑女,也没有找寻到幸福,而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确是一部冠绝古今的伟大作品。小说通过"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怀(悲)"的结局,谱写了一曲令人咋舌心酸的青春悲歌,真实地揭示了宗法思想和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小说表面上以单纯的爱情为主线,实际上在这种柳丝花朵的静逸下蕴含着许多现实主义的成分,小说近似朦胧而内涵极其丰富,其文如幽林曲涧,其势如风似雾。作品给人的不是毁灭性的冲突,更不是冷水浇背令人陡然一惊的严峻的历史画面,而是通过柔情似水、缠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王熙凤判词当作如是解:(1)"凡鸟偏从末世来",则此凤为"假瑞",谐"贾瑞"二字;(2)"都知爱慕此生才",暗讽王熙凤有才而无德、无识;(3)"二令"即皇帝抄家之命;"三人"合为"夾"字,"夹木"即枷锁、夹棍等刑具,暗示王熙凤遭受刑辱之事;(4)"哭向金陵",系指王熙凤死后魂返警幻案前,归入"金陵十二钗"正册。  相似文献   

4.
人生如茶     
小时候,总看见爷爷捧着一壶茶,躺在摇椅上,一边品茶,一边看窗外的风景,任凭阳光洒落在他的身上…… 茶真的很好喝吗?于是我偷偷地喝了一口,结果又苦又涩.看着剩下的大半杯茶,我只好将它倒掉. 所以我问爷爷:"你为什么爱喝茶呀?"爷爷一听到茶,便来了精神,慢慢说道:"一般人喝茶,只是用嘴去感受,并没有用心去体会.好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品的,喝第一口时,只觉得它的苦,但慢慢地,它的苦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它那份特有的清香."  相似文献   

5.
<正>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相似文献   

6.
伤黛玉     
红楼一梦,金陵十二钗,哪一个不是蕙质兰心、才情不凡、可惜啊,却沦落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即便是才华横溢、孤高清绝的黛玉,也难逃红尘一劫,“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厣只愁,娇袭  相似文献   

7.
刘莉 《文学教育(上)》2011,(24):158-158
一部红楼,十二愁肠曲,真真是千红共一窟(哭)。 一个社会,数百苦命女,实实是万艳同杯(悲)情。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说到太虚幻境有"孽海晴天"一座宫殿,各司贮有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此回借贾宝玉的游玩,交代了书中一干女子悲苦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禁锢女性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8.
"意淫"与性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大关捩。美色的心灵感应层面与性层面,是解读《红楼梦》的切入点之一。第五回中,曹雪芹借警幻之言做了透辟解说。"淫"字本身并不坏,有它悦其色、恋其情的依据,但关键是超越"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意淫",性决非它的起因,它是好感、亲近、理解、欣赏和挚爱,有着精神、气质、智慧、也包括容貌方面的吸引和割舍不掉。鲁迅所言"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正是宝玉"意淫"的体现与结果。宝玉对少女之美的这种欣赏而无情欲的痴迷,是贾府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世间理解皮肤淫滥而怪异于"意淫",因为前者是人皆有之的本能,后者却是罕见的挚情。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台湾和闽南地区,自古以来饮酒之风盛行。节日庆典、红白事宴请,"无酒不成礼"。一个个淳朴有趣的酒礼伴随着一杯杯晶莹醇香的美酒,折射出一个异彩纷呈的酒事大观园。茶三酒四——这两个数字指的是人数,意思是品茶以三人为佳。当地习惯泡饮功夫茶,茶盘上通常只摆三个小茶杯,象征"品"字。而喝酒,四个人是最佳组合,这样才有点儿热闹的饮酒氛围。四个酒友猜拳刚好两对,  相似文献   

10.
千日酒     
干宝 《中文自修》2003,(11):43-43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  相似文献   

11.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毫无疑问,陶行知先生所指"千教万教"之"教",应该是"真教"",教人求真"之"真",理应包含"真知"和"真智"。何谓"真教"?古人指纯真的教化,如明代刘元卿在《贤奕编·警喻》中写道:"彼其所以章轨真教,敦典崇礼,敷政明刑,其术万方,无非使人同归于善而已。"古人立意高远,"真教"归善,是从教育的宏观层面理解的。我们所提倡的"真教"是"基于规律的教",这主要是从学科  相似文献   

12.
故乡茶俗     
我的故乡在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出产闻名遐迩的碧螺春茶。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在碧螺春的故乡长大,我当然是品茶的行家,那茶的喝法与众不同,需要先倒开水,后放茶叶,杯子又不宜加盖,且头  相似文献   

13.
茶喻     
正皓月当空,月光穿过小树林点点斑斑洒落在草地上,明净的茶桌上,透明的月色飘忽不定,闪闪烁烁,乳白色的骨瓷功夫茶杯丁丁当当在手上转动作响,地面上小炭炉上的锅仔咕嘟咕嘟冒着一股白烟,约三五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这是人生一大快事。我突然想起茶道中"好茶、佳具、雅景"三要点,以茶论道,茶事与文化完美结合,茶中有道,以茶行道,茶道如月,人心如江,江月相映。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愉悦,"三口为品",通过对茶汤的"甘、香、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有过“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恶作剧。那是给晴雯治病时,却按男子的治法开的药,故称虎狼药,尤三姐同柳湘莲订婚的聘物是柳湘连祖上传下来的宝贝“鸳鸯剑”,这虽是两种具体的事物名称,背后却有一种隐语相含。《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以谐音作语。兹因贾府中的男主子们都是摧残蹂躏,奸淫玩弄良家妻女的无耻之徒,如虎似狼,尤二姐,天生丽质,懦弱无能,寄人篱下,终遭贾府之“虎”逼“狼”逐而自逝,尤三,南洁无瑕,性情刚烈,胸有城府、皆因处境是龌龊,芳名难辨而殉身,贾府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虎狼窝”(寓虎狼药)和遥深千丈的“冤殃涧”(寓鸳鸯剑),莫说二尤组妹,赁好哪个女子也逃不脱这帮声色犬马之徒的魔掌。这正是书中“红一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万艳同杯)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5.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7人齐集在宜都市一中语文组,不能简单地用"缘份"二字来解释;17人戮力同心、和谐相处,使本组是现今日之局面,更非"缘份"二字能道尽其中玄奥。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推可以得出."道同则相为谋",我们语文组17人可谓同道中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我们组守何道?守人本主义之道。人本主义是西方的名词,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本组成员和之为圭臬,观之为鹄的,在生活的一切领域构奉行此道。与人相处,即尊重他人之人格,又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身处社会,既力争一己之权利,又自觉…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饮茶之风遍及民间,成为时尚。茶与诗结下不解之缘,品茗饮茶、在茶香弥漫中吟诗填词,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诗仙李白见禅师常饮"仙人掌茶",年逾八十却"面若桃花",鹤发童颜,情不自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诗句浪漫飘逸、  相似文献   

17.
香菱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她在前四回的不幸遭遇与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回的内容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预示了众多青春女儿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而其独特的多重身份和遭遇不幸的多样性又使之具备了典型形象的条件,体现了青春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性。同时,香菱又是全书贯穿始终的形象,她于第一回出场,最后一回退场,见证了大观园青春女儿的悲剧和贾府由盛而衰的更替过程,在叙事结构中起到了穿针引线和贯穿始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9.
生:古人早《在尔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王"了。生:我细细地品了一口茶,只觉一股清香袭来……生: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漫步茶园《碧螺春》一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我班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仍留在他们心中。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不以课文《碧螺春》为依托,进行迁移拓展,来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呢?几天后,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浅斟慢品中国茶”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了。我说“:我国古代诗人有花前月下饮酒品茶的风雅。今天我们也不妨效仿,在此品茶论…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先生考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以为"六经皆史""实为针对东原'道在六经'的基本假定而发,同时也是对顾亭林以来所谓'经学即理学'的中心理论作一种最有系统的反挑战.""从心理层次看,实斋十分需要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统作为他自己的后盾,不然他将无法与承朱子之学数传而起的戴东原相匹敌.""实斋说梨洲的浙东之学较之亭林为源远流长,又说南宋以来浙东儒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这些显然都不免有夸张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