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2.
刘晓东 《学前教育》2006,(11):10-11
儿童读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又热火起来,乃至发展为一种“运动”。对“儿童读经”,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近来读到梁启超的《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发现目前儿童读经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持的观念其实与梁启超有颇多相似。因而便觉得有必要对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做一番评论.希望这种评论有助于认清儿童读经的利弊。  相似文献   

3.
儿童读经运动引发的争论已有些时日了。近来,刘川鄂教授发表长文,(载《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6年第4期)认为儿童读经运动带有“专制性”、“残酷性”和“欺骗性”,指出,读经作为“教育行为”,实为不妥。刘先生是湖北大学领袖群儒的人物。但其反对读经,尤其是反对作为教育行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新社”全程报道了200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孔子化月”和“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启动仪式,再次掀起了全国性的读经热潮。其实,儿童读经风早已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北京的圣陶学校就以读经为主要授课内容,并成为比较名的现代私塾。  相似文献   

6.
张明 《湖南教育》2014,(11):40-41
儿童读经,自古有之。翻开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诗赋,始终伴随朗朗童稚声音,流淌绵延到今日。问题是,对于当代儿童而言,何谓经典,怎样读经,依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相似文献   

7.
儿童读经,自古有之。翻开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典籍诗赋,始终伴随朗朗童稚声音,流淌绵延到今日。问题是,对于当代儿童而言,何谓经典,怎样读经,依然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09,(3):4-8
栏目编辑 杨建伟 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儿童读经在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迅速得到推广。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批评,认为这是一场违背“新文化运动”的复古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9.
学生“读经”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漪 《中文自修》2004,(11):23-24
是不是一种历史的惯性使然?100年来,孔子曾被打倒在地。自民国废止读经之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据说10年来已“惠及”数百万儿童。“读经热”是不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的认识?由此本刊在今年第9期“热点追踪”栏目发表了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关于学生诵读《三字经》做法的一文之后,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应本刊之约,就此谈了谈她对儿童读经的一些看法:要传承而不是复古;可以读点经典,但要慎选,读得少而精些。  相似文献   

10.
自从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发起“读经运动”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读经运动”声势日益壮大。参加读经学习的儿童,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诵读古代经典,使人获益颇多,读经可以涵养德行;可以重塑民族精神,提升文化鉴别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形成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土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12.
廖军和 《今日教育》2007,(2S):16-18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土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批判地分析了儿童“背经”记忆训练论,提出儿童读经不可简单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邱剑云 《中文自修》2004,(10):41-43
近两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风气,武汉、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都以开设读经课堂、课外读经等形式展开儿童读经活动。面对这一现象,有人喜有人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观点。《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一篇题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章说,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旗帜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鲁迅在《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说:“只有几个胡涂透顶的笨牛,真会诚心诚意地来主张读经。”当下一些知名学者则认为,重拾经典教育从少儿开始做起,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的雄心。本刊特辟“热点追踪”专栏,刊登有关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如何开展诵读《三字经》以及择“古”之优而“复”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这体现了我国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和学术环境;整个讨论客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儿童“读经”现象本身,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期“讨论吧”的话题是:“儿童读经风”该兴还是该停。参加讨论的老师或谈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或讲自己教授子女古诗文的经验教训,可谓感悟多多。通过讨论可以看出,多数老师认为要让读经成为自然风,古为今用,而不是自怜自闭,“之乎者也”。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对您思考读经的目的及方式方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19.
自中西会通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古今之变,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儿童读经"也逐渐废除。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儿童读经"也得到了提倡,那么在现代教育下,儿童读经有必要吗?儿童如何读经?基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方法,认为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教育本身,儿童读经都值得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即是"经典阅读",区别于"读经"等于"背经"模式。"儿童读经"由"识字"而"读经",儿童在"识字"基础上精读和背诵经典,且教学一体。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