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直接反映着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新词来表示,或者利用已有的词来表示新的意义,尤其在今天,社会的大变动,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 本文试就词的内容和词的形式两个方面谈一谈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看图讲述是幼儿借助于图片训练讲话,发展思维的一种形式,这里面伴随着大量的用词造句。有的幼儿讲述连贯,用词恰当,想象丰富,有的幼儿说的语句不完整,病句多,这些都跟他们词汇的丰富、积极词汇的多少、用词构句的能力有关。幼儿知道不少词汇,但对其中相当一部分词尚不理解;有的即使理解了,但不会运用。这些词称为消极的或被动的词,如果这些消极的词不转化为积极的词,将限止和妨碍着幼儿看图讲述的有效进行。例如,幼儿在看图讲述中说:“小鱼在水中自由散漫地游。”“今天的天气真新鲜。”这说明幼儿虽有构词造句的愿望,但对“自由散漫”、“新鲜”两个词汇尚处消极状态,造成用词不当之错。又如:在“取皮球”的讲述课中,幼儿说:“树  相似文献   

3.
“文明”是全球化时代人们透视社会问题的重要话语方式之一。通过对“文明”的哲学语言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这一话语方式的多重意蕴,同时也可以使哲学在与主流话语方式的对话中得到发展。从“文明”话语的起源和演变看,文明与在城市中的生活秩序相关,与启蒙理性密不可分。从“文明”的用法看,它意味着有教养的行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文化认同。“文明”话语的上述分析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使用“文明”一词时关于该词的“前理解”,以及这个词的边界范围,从而更加合理地在研究和讨论文明问题时运用这一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明”这一词汇,最初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于1982年首次被写入我国宪法,并在此后数次宪法修订中得到多次使用。2018年,“生态文明”概念出现在宪法文本中。我国现行宪法中使用“文明”这一语词多达8次。但是由于“文明”一词本身的多义性及语词含义在我国数度变迁,现行宪法中“文明”一词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对我国宪法文本中“文明”一词概念的流变进行探索,辨析其体现出的时代环境,能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言学家把词汇分成两大部分,即可以借助语法规则进行自由组合的单词和不能用语法规则组合的固定短语。现代的词汇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观念。Michael Lewis倡导的词汇法(the lexical approach)认为在词汇法的体系中词汇是许许多多语块的集合,这些语块有四种类型:(1)单词和短语,短语指那些语义像单个词项的短语,如:“by the way”“,turn up”“,let alone”;(2)搭配词,指成分语义独立,但已形成共现性的短语,如:“achieve success”“,solve the problem”;(3)习惯用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惯用语句,如“:Wouldyou please...?”“If …  相似文献   

6.
语言储存着民族的历史,也储存着民族的文化,其中以词汇最为突出。词汇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又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汉语词汇中有一大批词和成语记载和体现着儒家伦理观念,这一批文化词及其词义的存在,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已成为汉民族观念中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听、说、读、写的基础,由此可见,词汇的掌握影响着英语的学习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关于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成了初中英语教师关心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对词块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究。1.词块理论概述"词块"一词最早由Becker在1976年提出,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由Nattinger&DcCarrico将词块进一步整理,提出了"词块理论"。他们指出:词块是介于词汇和句子之间的模式化短语。由此可见,词块既不是  相似文献   

8.
“技术”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有文艺、技艺之义,本雅明正是对这一词汇的歪曲使用,使得文艺等同于艺术,由此演绎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和结论。同时,本雅明的这一解构倾向是西方文明中希伯莱文明的回潮。  相似文献   

9.
“形容词+双音节名词”构成的“1+2偏正形式”在汉语中很常见。文章运用“词汇的完整性”原则。通过区分“句法词”和“词汇词”得出结论:汉语的词具有“多维性”,“1+2偏正形式’’的是以短语的生成方式所造的词,既有词汇特征。又有短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必将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时期——知识经济文明阶段。而作为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基础的知识生产,将更加依赖教育,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正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纵观近十余年来,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无不反映并持续不断地证明着: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古代突厥语民族的原始崇拜观念中形成了以天柯克腾格里为核心、包括乌玛、地神、水神等信仰体系,苍天观念渗透到这一信仰体系的每个领域。甚至渗透到他们的社会政治生活。Tengri(天)一词除了具有“神”和“天空”的含义外,还表示“神的个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的天的观念经历了自然天、神化天、自然天与造物天并存的阶段;摩尼教、佛教、景教(Nestorius)时代的天的观念;伊斯兰教时代的天的观念等不同的思想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岳麓版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介绍道: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希腊各邦普遍实行君主制。在“爱琴文明”一词后,课文注明时间是“前30-前12世纪”。笔者对爱琴文明始于公元前30世纪这一说法有些疑问,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的德国通过“狂飙突进运动”创造性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并以之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法创立、延续的“文明”概念相抗衡,有效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从文化上整合了分裂的日耳曼人,配合了德国经济、政治、军事的崛起,奠定了迄今为止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较全面地对18世纪文化与文明的话语博弈及文化与文明的深层关系作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中国当下有必要借鉴德国18世纪开创文化概念的思路和过程,思考中国如何突破西方主流思想搭建的文明和文化两套话语体系,为当下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以及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路去建构这样的文化观念提供一种历史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一、“类意识”的形成和内涵 1.“全球问题” “类意识”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全球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问题”一词在各种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但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没有使得“全球问题”这一概念得以清晰,恰恰相反,它的含义越来越让人难以确切地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为了全面考察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根据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涉酒词汇进行穷尽性搜集,构建“酒”词群的语料库,并对搜集的158个涉酒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解读“酒”词群的文化寓意,总结出“酒”词群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世纪高等教育角色再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观念转变中实现高等教育的角色再定位2 1世纪将是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确立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实现高等教育角色的再定位。1 从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变。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个体学习的终点站。这种观念的存在和影响导致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的“学校化社会” (SCHOOLED DOCIETY)的产生。受这一观念的影响 ,教育的内涵曾一度被简化“学校教育” ,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根本不受重视。许多人认为只有学校中的…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一词是当前媒体使用率颇高的词汇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之所以很快地接受了这个词汇,是因为它生动地反映、准确地概括了当代社会进步中最突出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转移到了今天主要依靠人类自身的聪明智慧。知识经济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了、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占有了、掌握了知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普通高中教育担负着向高一级学…  相似文献   

18.
周纯漪 《考试周刊》2009,(24):36-37
本文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剖析“Puritan”一词的汉语翻译。本文认为“Puritan”被汉语翻译成“清教徒”真正体现了“Puritan”这一词产生的内涵。从美国宗教文化发展来研究“Puritan”这一词的产生,汉语的“清”这个字负载着三种意思:1.划清界限2.清白3.清苦。这三种意思恰当地反映了“Putitan”这一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添加文化的因素可使译文真正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算有了阅读现代文的基本能力呢 ?这首先要明确阅读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迅速更新、信息飞速激增的社会 ,数以万计的文章其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 ,阅读文章自然要适合社会需要 ,重视从阅读内容中迅速准确地提取信息。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 ,中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基本能力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培养。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是获得信息的基础能力 ,包括认字识词和推断词义。(一 )认字识词。读一篇文章 ,必须有一定的识字量 ,必须积累一定的词汇 ,否则 ,根本谈不上阅读。在这一基础上 ,识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剩女”现象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个词汇的背后,性别歧视的观念依然存在。通过分析“剩女”现象背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指出“剩女”是一个污名化的称呼,是对女性歧视的延续。呼吁当代女性不要被这个词束缚,要勇于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